
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父母的沟通方式影响着孩子》
北京第五十五中副校长李梦莉,在节目中曾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天,她在学校的心理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个男孩,成绩特别拔尖,可却突然提出辍学。
孩子多次跟妈妈倾诉:“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
可男孩的妈妈却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二没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跟孩子缺乏沟通。
而是认为他只是单纯地在找借口欺骗老师、躲避学习。
事实上呢,经医院诊断,男孩的心理疾病已经相当严重。
忍不住想起之前网上的那个话题:父母逃避沟通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每条评论里,都藏着一对不愿意正面交流的父母,一个孤单不已的孩子。
亲子关系中,情感忽视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
不好好沟通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听过这样一个比喻:
“逃避式”沟通的亲子关系,就像是“追与逃”的博弈。
孩子渴望父母的交流和关爱,不断追赶,而父母却不愿沟通,不断逃离。
孩子会慢慢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父母始终在回避。
在一次次受挫之后,他们会悄悄停下追赶的脚步。
所有没有正面说出口的话,都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有粗暴的指责和评判,都会成为他心里的疮疤。
在热播综艺《听姐说》中,嘉宾倪虹洁就曾讲起“逃避式”父母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创伤。
倪虹洁成长在思想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她进入演艺圈一直都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一次,全家人正吃晚饭,电视里突然播放了倪虹洁拍的内衣广告。
瞬间,饭桌上鸦雀无声,父母双双选择埋头吃饭,躲避交流。
直到广告结束,大家都好像松了一口气,饭桌又恢复了活跃的气氛。
她在节目采访时坦言:
“对于广告这件事,父母就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要不就不说,要不就当没发生过一样,大家都别别扭扭,特别难受。”
这样奇怪的家庭氛围,一度成为倪虹洁心里的负担,很长一段时间都压得她喘不过气。
也让她开始看父母眼色,和父母产生界限,渐渐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敏感起来。

事实上,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现实中,这种避而不谈的沟通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程度更是难以想象的。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代际创伤”,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人,往往会把创伤幸存的症状和行为传给他们的孩子。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的个人理解和行为方式。
所以,长期经历父母“逃避式”沟通长大的孩子,会将这样的行为认为是“正常”。
并学习父母,把它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回避型的社交方式,更大程度上还决定了他们的育儿理念。
因此,这样的“逃避式”沟通,很大程度上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影响几代人。
你的“不好好说话”,真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