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11.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范文】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要让群众安居乐业,最需要的是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困难。解民忧、暖民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而是在办成每一件“小事”的行动上、惠民政策的落实里。“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为民解决困难的每一步,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去完成。(选自2022年6月28日荆州日报评论员文章《用心用情暖民心》)
【典故出处】
语出北宋苏辙《上皇帝书》,“陛下诚能择奉公疾恶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厉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
【典故解读】
苏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忧国忧民,廉洁奉公。
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初,苏辙持不同见解,上书神宗皇帝,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重要观点,文中“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句典故,便是用人的“腹心”来比喻生命攸关的要害部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指出清除老百姓的祸患,就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刻不容缓。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句典故常用于民生建设中,民生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感,只有把一件件关乎到群众切身利益的身边“小事”办好,才能成就民生“幸福大事”,面对民生疾苦,党员干部要像对待自己的“腹心之疾”那样不除不快,除恶务尽。
【范文赏析】
荆州日报这篇评论员文章针对全省党员干部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指出用心用情暖民心的“暖”,来自放下架子、沉到基层,来自真心真情、实际行动和看得到的结果,文中引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句典故,强调解民忧、暖民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而是需要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困难,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好事实事办出温度,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 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范文】
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教化民风自古就是为政者的主要职责,我们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民风教化,致使一些人不辨黑白、不分善恶、不论是非。家风相连成民风,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是由这个地方的每家每户每一个个体的言行举止中反映出来的,家风纯则民风正。(选自2017年11月28日万宁在线评论员文章《莫让“破窗效应”伤了这座城市的良心!》)
【典故出处】
语出东汉《汉书·董仲舒传》,“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这句典故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把政教风化确立为治国安邦的根本,那么百姓就难以纳入正道。
【典故解读】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完整记录了西汉二百三十年的盛衰兴亡,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是班氏两代人毕其精力而成,其父班彪奠定基础,其子班固断汉为史,其女班昭接续修撰,终于修成《汉书》。
在《董仲舒传》中,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史称“天人三策”。这段引文明确将教化确立为王道政治的根本大法,指出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顺势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教化作为堤防,那么就难以遏制水流泛滥成灾。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这句典故,常用于社会教化中,体现社会教化自古以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同时辅之以政令法规和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范文赏析】
万宁在线这篇评论员文章针对全市创文巩卫工作,呼吁广大市民争做一名文明的社会公民,携手创建美好、整洁、有序的新万宁,为子孙后代造福。文中引用“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这句典故,强调为政者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民风教化,而是要承担起教化民风的职责,传承好优良家风,弘扬崇文重教传统,改善民风,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万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