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县第四中学 胡娟霞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要想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教学智慧。今天我主要想谈一谈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小升初的成功转型做哪些努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智慧之一-----做好学生的桥梁纽带!
如果各位的孩子已经上过初中或是正在上初中,我相信你们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孩子上初中后曾今非常优秀的语文成绩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他其他的科目。
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教材内容的不同。
小学的课文内容大多比较简单,脉络也很清晰,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其内涵。上来初中以后,所学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变化,加上古诗文的量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些吃力。
2.授课方式的不同。
小学课多内容少,有些知识点老师可能会反复强调反复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十分之八九,回家根本不需要费心复习也能考上高分。上了初中以后课程的数量增加了,难度加强了,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可能会有二三十个,但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点都讲到,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钻研意识。加上科目一下增加到七门课,学生往往会感到顾此失彼,不知所措。还有,教初 一的老师刚教完初三,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过高的评估,导致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离。
3.学生特征不同。
进入初中,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来说,他会觉得是一大挑战,越学越有劲,对于基础弱的同学,本想在新环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结果接二连三的考试失利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从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心理上适应不了,整天处在被动状态。不同特征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同,直接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同。
4.学习习惯不同。
小学语文课堂上可能讲的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少,大多时候是以老师的分析为主,上了初中以后可能更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一节课能讲解的可能只有课文知识点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得靠学生自学,由于一些孩子没有自学的习惯,加上阅读量少,理解能力跟不上,慢慢的就会觉得语文难,以至于失去信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成功转型,轻松的过渡到初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如何做好学生转型期的登云梯,过水桥。
我想在座的很多老师可能都参加过新教材培训,都知道新教材有两个延伸,第一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第二向语文生活的延伸,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以及生活的感悟能力。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我们都知道语文能力,包括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素养,则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可以分为6个层次,第一学生要有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要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有深厚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要有高雅的言谈举止。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只能说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在语言技能,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二.应对策略
我觉得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以下几点是必须要给学生培养的。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
有一位专家曾说,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每届带初一的学生,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不会听课,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一个班59个人。这边的同学刚按下去,那边的同学声音又起来了,一节课有窃窃私语的,有左顾右盼的,甚至还有自言自语的,这就说明他的心始终是躁动不安的,在这种躁动不安中,他是不可能会学到东西,也不可能尽心思考的,所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班会课上我都会要求他们静坐一分钟,想一想上周已经养成的好习惯,本周需要改进的坏习惯,然后再以“静水流深”“静能生慧”等名言警句来告诫他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学到东西。当然了,不是一整节课都静悄悄的,没有活动,而是要动静相宜。正如孙武所说的“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在课堂上,我们的心要静,但思维要活。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种能力。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让学生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学了那么多的字,但是他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自如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除了上课回答问题之外,我选择每节课的前三分钟留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我们把它称为课堂三分钟展演讲。每一节课2~3个人,每一轮的主题都不尽相同,训练的重点也不不尽相同。
如:第1轮就让学生讲故事,讲你自己喜欢的故事,也可以讲我们全班正在共同阅读的故事,只要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完完整整,就算优秀。第2轮我们可以积累名言,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座右铭,也都有自己喜欢的作者,把他自己最欣赏的作家的一句话拿出来,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说明自己喜欢他的理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提升了他的思想。第3轮可以让学生针对班里的某一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班里学生之间的矛盾,课堂上的点滴,包括私下里面同学之间的友情,大扫除时的场面,回家放学路上的有趣故事等等,学生可以边讲解边发表见解和看法。这不仅是学生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更为写作文积累了好的素材。除了这些话题之外,我们还可以选一些热点话题来让学生谈,比如说针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你怎么看?针对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你理想中的课堂模式应该是怎样的?你最欣赏的明星是哪一位,欣赏他的理由是什么?话题可以自由选择,但主要的目的就是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新教材的第1个延伸就是向课外阅读的延伸,最近几年来,课外阅读在考试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外阅读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之上向校外延伸的一种手段,他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新教材改革之后,语文的深度,广度难度都在逐渐增大中,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阅读比例也越来越重,未来有1/3的同学在高考时可能因为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限制而导致做不完卷子,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得从小学开始,小学6年可以说是学生阅读的高峰期,要大量的让学生进行涉猎,如杨红樱的童话,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曹文轩的散文,这些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除此之外还有安武林,黄蓓佳,徐有彬等人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作品不仅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而且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只有把学生引进名家的作品,带进优秀的情境,学生才能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籍上。
我们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长觉得只要孩子读书就一定是好的,而不在于是读哪一本书,所以不懂得甄别,那么孩子就会接触到一些垃圾书籍,现在市面上书籍良莠不齐,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不一定就会开卷有益。
我的感觉就是,上了初中的孩子,受一些书籍的毒害较深。如《意林小小姐》那本杂志对于女生思想影响非常的严重,还有《十宗罪》、《斗罗大陆》以及《斗破苍穹》等网络小说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一般的大,前者会把女生带进缠绵的爱情之中,后者会把男生带入虚无缥缈的玄幻世界当中,让他们不能够脚踏实地,当他们进入初中的青春萌动期之后,就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影响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深度。
当然了,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我们推荐的书他们不一定读,我不知道大家在课外阅读方面是如何要求学生的,自己又是如何做的。我个人认为,要想让学生读名家作品,老师就必须得先读名家作品,只有读完之后你才能够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带领他们走进作品,引导他们认识人物,启发他们感悟情怀。下面我就谈一谈我是怎么做的。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钻研的人,所以我从一开始上课就要求学生要读书,但是在前几届的时候,我都是给学生推荐书目,但是没有一个一个检查落实,只是在每周周一或周三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这样一部分喜欢读书,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另一部分成绩稍微弱一些,基础弱,阅读能力弱的同学,就会偷奸耍滑,不能够跟着大家一起读,所以就造成了许多同学把书买来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管他,也没有认真去读,只是在老师要检查时,随意翻开书中的片段,摘抄几个好词好句就应付差事的现象。
自从去年开中考研讨会,说从今年开始中考的阅读分要加到8分,到我们这一届开始可能要加到12分,很有可能以后分值还会逐步上升,我才感到阅读迫在眉睫。于是在这一届时,我要求学生读的书,每节课都会有检查,而且我会和学生一起读。
我们这一学期已经读了4本书,第一本书我要求大家读的是曹文轩的《根鸟》。这本书其实在小学的时候,个别同学就已经读过了。但是大部分同学只注重了他的情节,一个少年的追梦之路。而缺少了对内容的思索以及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探究。我让他们每天晚上读20页,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对内容的简单概括,也可以是对好词好句的品味赏析,还可以是对于文中人物性格的概括以及对作品思想的深刻认识。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就把这本书读完了,然后每人写了一篇近1000字的心得体会。然后我们用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在班里交流了这份心得体会,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4个人轮流读,然后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里朗读。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的思想非常的深刻,他们写的心得体会真实的反应了他们的感受。
比如对根鸟这个人物的认识,有同学把他称为一个追梦人,说根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坎坷,有痛苦,有希望,甚至有过迷失自我的时候,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取得了成功,告诉我们追梦的路上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也有同学对文中的悬念设置很是感兴趣,如在根鸟处于困境时给他送来白马的老人,自己那匹有灵性的马,给古诗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也有人赏析文中精彩的心理描写,还有人吐槽文中的情节设置。这些思想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让孩子们在享受美文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滋养。
第二本书我们读了初一上册要求大家集体必读的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在小学的时候也有个别同学已经读过了,但是没有细读,我让他们每天晚上读一则故事,读完之后概括情节赏析句子,并就其中一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或作品的思想、或人物的塑造、或语言的运用,10天之后读完了朝花夕拾中10篇文章,又让学生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从鲁迅的童年生活,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以及鲁迅作品的内涵等三个方面任选一点结合读过的10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一些同学的想法真的很新颖,而且让我深受感动,他们能够从文章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他们的东西,很直白,很浅显,很幼稚,也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
第三本书我们读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本人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位作者,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读她的作品长大的,我特别欣赏这个人,也欣赏她的文笔,更欣赏她的精神。所以在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我用PPT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三毛的一生,包括她的经历,她的思想,她的人格魅力,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与王洛宾老人的往年交,介绍完这些信息之后,我给学生积累了我最喜欢的三毛的名言: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停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然后让他们去读撒哈拉的故事,学生读的津津有味,读完之后,在做总结时有同学在心得体会里说他从中读出了一个不羁的灵魂,有同学说他读出了撒哈拉居民的落后与愚昧,有同学说他羡慕三毛的勇敢,有同学说他欣赏三毛的勇气,还有同学说,文中所描写的一些神奇的现象,令他感觉非常费解,将来有一天,他也想去撒哈拉看看,体会一下。
这些见解和看法,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引导他们向着更广更深的世界前进。
在期中考试前,我们就进入第四本书的阅读中,是七年级上册要求必读的第2本名著《西游记》。这本书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不仅仅因为他是四大名著之一,更因为在电视剧里六小龄童所塑造的孙悟空这一个人物形象,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但没想到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1/3的同学不曾看过电视剧,有1/3的同学不曾读过原著的书,这让我非常的震惊。于是我给他们定下了每天读一回的要求。全书总共100回,每天不要多读,就读一回,而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读。
这一遍读文,我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看情节,而且要注重思想与内涵。在读第一回时,我用提问的当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读什么,比如从“日月星辰,谓之四象。天地人,未知三才”中获取知识。比如从第1回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用词,从“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召还依”的诗句中想象水帘洞的美丽。从“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金度岁华”的诗句中体会众猴的快乐。这些优美的诗句若是能让他们积累并且诵读,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还可以探究一下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在第一回中孙悟空在做了美猴王后,非常快乐,有一天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烦忧落下泪来,其他的猴子面对孙悟空的烦恼说“大王好不知足”,一个好不知足的大王,因为有无限的追求,最终成了斗战胜佛,而一群懂得知足的猴子,只能在山上快乐逍遥地玩乐,直至老死,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说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有了这样的提示与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有有法可依,就知道从哪一个方面入手。
4.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上初中以后,我发现学生的作文现状很不乐观,大部分同学没有领会到写作的乐趣,具体写作非常困难。在开中考研讨会的时候,我曾听中与会的王耀芳女士谈论过关于写作方面的偏差,说我们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不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自己有想法者甚少,人云亦云者特多。这一点在初一学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好像不会思考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懂得观察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细节,不会寻找现实中存在的写作素材,而只是一味的抓着一些旧的材料进行老生常谈。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搀扶盲人老爷爷过马路,生病时母亲连夜背自己上医院,我不知道这些素材是从何而来,我记得第1次写作文时,有近一半的同学竟然用的都是重复的素材,这就说明平时我们的写作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培养。(2)过于功利而忽视了趣味性。我们在写作课上可能过多的强调了怎样把一篇文章写完整,怎样突出中心思想,怎样能让阅卷老师给个高分,却忽略了一篇文章,怎样才能有趣味。很多同学的叙述非常乏味,叙述也很平淡,没有一定的可读性。(3)过于强调知识而忽略了经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过于强调怎么样用遣词造句,怎么样不写病句,怎么样使文采斐然。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所写应该是他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非凭空捏造杜撰,不是凭借着华丽的语言,就能写出一篇有思想内涵的好文章。有人说真情是从人内心流淌出来的清泉,所以真实的作文才是好作文。(4)评价体系过于落后。我们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过于落后,经常是大学生的一篇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然后提出一大堆的问题,语言不够流畅,结构不够,立意不够新颖,形式不够你们灵活。这些评价语如一把把利刃直戳学生的内心,让他觉得自己的作文似乎一无是处,毫无可取之处,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作文再难有兴趣。
面对这样的写作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走出作文的困境呢?
1.要让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只有不怕写才有可能会写才有可能写好。而作文素材的积累,不是看几本作文书,背几篇作文就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生活就是一本书,就是一部电视剧,就是一部电影,生活中可写的素材太多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学会发现人物亮点,学会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会体悟生活的哲理。
我最常用的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手法之一,就是写周记。如果写日记,学生很有可能会厌烦,甚至无话可说,但若是写周记比较便于操作。每周一天可以总结概括,这一周以来的得失,可以选取这一周以来的一个关键事件进行详细描绘。可以感悟这一周以来自己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倾诉自己的彷徨无助。
当然了,只写是远远不够的,写完之后还得讲评,周记的精髓,就在于他写的就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可以先不要求他写的有多么高大上,只要能够把生活细节通过妙趣横生或者是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每周要抽出1~2节课的时间来对周记进行点评和讲解。在点评中要尽量多说学生的优点,少说不足。每次点评周记,85%的同学几乎都能受到表扬。那么受表扬的这些同学,他在下一周的周记中就会表现的更好,没有受表扬的少数同学,在下一周中他就有意识的表现的更好一些。所以到最后他们的周记会越写越好,周记所写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内容也越来越充实。有写同学之间因一块橡皮而在晨读时打架的;有写对课堂之上思维好反应快的同学的羡慕嫉妒的;有写晚上放学做值日时,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有写晚上回家,放学路上骂人打架说脏话的;有写母亲带自己逛街,整整一天一件衣服也没买的 说自己母亲小气的。这些生活的细节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学生能用上这些素材就说明已经通过了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索,这实际上就是作文的构思过程,这也是作文素材最常见的积累方法,最关键的是学生亲身经历,印象深刻,所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僵化。
2.教师要有原创性的作文题目,增加作文的趣味性。
学生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大多是因为所给的作文题目不符合学生近期的生活积累,学生没有可写之事,若是我们能自己给学生创造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话题,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如:“你对择校、择班的情况怎么看?”“你对我校的课间操有什么好的建议?”“你理想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与老师顶嘴的行为?”这些话题可以用小作文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练笔中反思。这样既锻炼了他的思维,也提升了他的能力。
3.教师要多读,多写,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记得有人说过:语文就是喜欢读书写作的语文老师,带领着喜欢读书写作的学生,在读书写作中享受读写的快乐。2019年3月,在中考研讨研讨会上,丛培军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是一个读书人的群体,一群不读书的人去推动读书,一群不写作的人去教学生写作,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学生读书,首先自己得读书,我们要学生写作,自己也得写作。新疆自治区教科院的董明实老师建了一个写作群,要求所有优秀的语文老师动起来,写起来,在增强自己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带动学生阅读,带动学生写作。我从2019年10月20号加入该群,开始在简书上创作,至今,已写了31篇文章40,589个字。写作真的是一个积少成多,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若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在写作的道路上处处是风景,读的多写的多了,自然就能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去读,如何指导学生去写。
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习惯,两句话,一个习惯指的是李振西老师的5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找一个孩子谈心,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读1万字,每天写一则教育随笔。正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习惯,有了这5个一工程才造就了一代名师,一代名班主任。
我所说的两句话,我前天曾经在我们联盟校的班主任交流会上说过,是2018年我赴广西南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现场课大赛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81岁高龄的王文占老人在讲到目前教育大改革的内容,让老师们寻求岗位上的成就感,生活上的幸福感时说的话,说让我们基础教育者一定要时时谨记两句话: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语文老师是温暖、滋养他人生命的人。语文老师的真本事,就是要让自己能写能说能思考,在语文的园地里寻找到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用心经营我们的理想,教育的幸福就在路上 。我相信,只要能探寻到更多的语文教学智慧,我们语文老师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