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音乐没有太多的天分,也没有什么独特的鉴赏力。经常是曲调听着舒畅,歌词写的入耳便会囊入收藏夹。
听到李志的歌是个偶然的契机,欣赏他又是另一个契机,而这两个契机让我得一知己,这个知己带我扣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
那是大二的一个晚上,我和她以及另一个朋友去KTV刷夜,在我困意渐浓的时候,飘进耳朵的前奏唤醒了我,她一开口我便惊艳了,瞬间扫去了我所有困意。
《梵高先生》,便是我对李志的第一印象了。随后才渐渐了解这个人,那时候他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火的一塌糊涂,一张票都能被黄牛以三四倍价格炒起来。
李志不装逼这是实话,经常在微博上怼他的黑粉,有时也怼圈内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民谣歌手,他自己倒也是十分清醒,采访中会说到 “我的音乐很一般,我是个天赋平平的人” 、“希望别人能够喜欢我的价值观,虽然我的价值观只是常识,但是我们的民众目前最缺的就是这个”,这样看起来不怎么主流的话。
他这样的性格与他的经历或许有十分紧密的关联。高中的李志,爱打篮球,爱吃红烧肉,爱去街边的录像厅过夜,爱听些奇怪的音乐,偶尔会说一些让人不懂的愤世嫉俗的话。
高二的国庆节,李志买了他的第一把吉他,正因为这个,他还被隔壁宿舍的喜欢读书的同学投诉好几次,但叛逆期不羁的李志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执着于吉他。
高三那年的文艺晚会,应该算是李志的第一次演出,弹唱了青春,同时那个时候他还是个NBA资深球迷,那年公牛对爵士的总决赛正好遇上了高三会考,开考半个多小时李志就交卷溜了,身后还传来班主任的质问声,他直接溜到了商场卖电视机专柜看直播去了。
考上大学后,李志开始尝试作曲,或许是学校的环境实在太过压抑,或许是他的一切与主流格格不入,总之他选择了退学游荡到北京,像很多北京地下歌手一样混迹于各种琴行酒吧。没多久他就又回了南京,他说北京是个糟粕之地,只有混子没有摇滚。
他开始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在穷困中开始了创作之路。后来的事情我不太想说了,李志的形象已经鲜明的在我脑海中,这是一个不愿意与俗世同流合污,随性而为,以心为导向做着自己想做又喜欢的事的人。
而我当时也正是这样冷眼看待世界的状态,不过我没有他这么勇敢,所以我欣赏他,也有些羡慕。
那一段时间他所有的专辑我都是单曲循环,根据心情来选择循环哪一首。比如状态不好的时候会听《方式》、《梵高先生》,和知己谈天的深夜会听《天空之城》、《定西》,回家的路上会听《关于郑州的记忆》,恋爱的时候爱听《和你在一起》,而且一定要是节奏鲜明的2013版。
他的歌很孤独,和张楚清澈冷静的孤独不同,他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孤独。
如今他火了,变了又好像没变。还是喜欢在微博上怼人,依然不停和一些东西作着抗争,最近在奋力的和酷狗打官司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的三三四计划陕甘宁才落幕,热火朝天的抄了好久。初闻他的三三四计划,我心里想,果然是逼哥,牛逼啊。
他似乎还是那个他,就是有点老了,我却已经不是那个我了。
现在比较少听李志,也很遗憾最喜欢他的时候却连现场都没有机会去听。
前几周去看电影,支付宝广告飘出他《和你在一起》的歌声时,我有些惊讶的看向屏幕。
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忧伤,但是又想嘲笑自己这种忧伤。
生存嘛,不是吗?
谁又不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