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8531/c7666dc40f301e54.jpg)
1.,
有句话说的好,人都没生过,还谈什么人生!这句话初看起来像个段子,但实则是养育过子女的人一场多么痛的领悟,这世间恐怕只有孩子能让一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像从来不洗袜子的爸爸,居然心甘情愿地为给宝宝洗起了尿布,从不做饭的妈妈,心之如怡地给孩子做起了辅食……除了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父母真正被孩子改变的还有心灵,脾气暴躁的爸爸会因为孩子变得慈祥,心胸狭隘的妈妈会因为孩子变得宽容等等。有人说,上天之所以把你放在了父母的位置上,不是要你在负罪感中沉沦,而是要你解放心灵。养育子女其实是老天给了我们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只有父母真正参与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才会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
本书由三位作者共同写就,这三位即是教育学博士,又是心理学博士,他们很好的将教育与心理融合,能够做到即懂孩子又懂家长。第一位作者叫赛西•高夫,是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美国亲子活动项目中非常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五部教育专著。第二位叫戴维·托马斯,社会心理学博士,是美国《家长生活》杂志的重要撰稿人,曾多次受当地媒体电视台邀请担任亲子节目的嘉宾。第三位叫梅丽莎·切瓦特桑,是教育学博士,曾在多所学校做专题讲座,被众多家长和儿童推崇。他们长期与孩子和家长接触,非常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为了给迷途中的家长指引方向,于是将所遇案例凝结成书。三位作者经过精心打磨,告诉我们在养育子女不是父母在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孩子让父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因为只有父母先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指引孩子。本书中文版约12万字,是父母心灵成长必备书籍。
让我们马上走进这本书,三位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在拆解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来探讨,养育孩子时父母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什么有时对孩子的爱会变成伤害,接着,我们来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原来正确的爱可以净化心灵,最后,我们得到结论,孩子带给父母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当父母变得完美了,孩子也越来越好了。
2.
我们来看看,养育孩子时,父母暴露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父母的爱有时会变成伤害呢?
第一种伤害是,父母对待孩子,往往害怕多于爱。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担心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受伤害,却没有真正地感知他们的内心,读懂孩子。
回想一下,八十年代的人们考上大学时的情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坐火车离开父母,远走他乡。可想而知,妈妈在送孩子远行时是多么放心不下,她在站台上对孩子一遍遍地说着,注意天冷多穿衣服、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跟老师同学好好相处……直到火车开了,妈妈一边撵着缓缓开走的火车,一边向车窗里的孩子喊道,别忘了把饺子吃了,不然就坏了……这就是妈妈的唠叨,这确实是爱,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伤害,因为这是一种害怕和担心,是父母焦虑不安和不自信的表现。而且当父母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至少在父母眼里,自己都搞不定这些无聊的事,这会大大降低孩子自我成长的信心。同时,由于父母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容易被眼前的事物左右,所以不能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在分离时刻,也许需要听到的是父母相信自己和鼓励自己的话,而不仅仅是唠叨。
所以,紧张的父母不仅给不到孩子爱,还会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面对未来时,也会不自觉的出现不安的情绪,在某些场合孩子的成长还会被限制。比如,妈妈因为害怕沙子迷了眼睛,而禁止孩子玩沙子,这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却扼杀了孩子玩耍的热情、自主权、想象力等。
由此可见,当父母对待孩子害怕多余爱时,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反而会成为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伤害。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为父母辩解一下,即便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是无私的,那么,你又错了,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爱是自私的,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种伤害,他们往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小时候的自己。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阶段,比如第一次会爬、第一次会穿衣服或第一次开始对某个异性产生好感等等,倘若这些成长过程,在某个时点不能顺利度过,人的思维就会停滞不前。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赶上饥荒、挨饿和贫穷,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甚至被饿死,所以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活下去、吃饱饭有些无比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时,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饱穿暖,于是拼命工作赚钱,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这些八零后长大成人后发现,自己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原因就是他们的童年被定格在“父母只爱挣钱,不爱我”的阶段,所以,当八零后再成为父母时,他们会发誓说,“我一定要陪伴孩子成长,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以此来弥补自己小时候缺少的爱。
也就是说,每一代人都在弥补遗憾,父母给到孩子的是自己在儿时没被满足的需求,父母爱的其实是儿时的他自己。然而事实是,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他有他的需求,他也许仅仅想吃一个苹果,你却给了他,你小时最爱吃却没吃到的樱桃,并告诉他樱桃比苹果贵,比苹果好吃,还埋怨他为什么不多吃点,所以,我们爱孩子时,要清醒一些,搞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弄明白自己爱的人到底是谁。
除了以上这两点,还有一种带有伤害的爱是,父母将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的行为混为一谈,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第三种伤害。请父母们仔细想想,有时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爽,还是自己原本就心烦。
赛西很会钓鱼,有一次他跟着爸爸还有迈克尔船长一起出海捕鱼,他接受了船长安排的收鱼线任务。出海钓鱼有时几天才会遇到一条大鱼,一旦有鱼咬钩,大家都会很兴奋。那天,他们刚好遇到了有鱼咬钩,但是把鱼收上来还需要功夫,赛西正在屏住呼吸收鱼线,这时船长跑过来,对赛西大喊,“你的握杆姿势不对”,赛西赶紧调整了一下位置,接着船长又喊道,“快点把转轮动起来”,赛西马上忙不迭地动转轮,“杆子再拿高点”、“快点收线!收线!”……就这样大约过去了25分钟,船长一直在不停地喊着,最后只听“嘣”的一声,鱼滑走了。船长随即哀声连连,边摇头边说道,“鱼跑了吧”,然后转身离开。作为父母,我们就像船长一样,不停地在孩子身边进行干扰,传递不良的情绪,船长的紧张、焦躁,甚至对赛西能力的不认可,让赛西手足无措,原本收鱼线功夫很好的他,却在一阵混乱中莫名其妙地失败了。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在指引孩子,可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他们,当我们的指引带有情绪时,就会打乱孩子自身的节奏,导致事情失败,而我们却认为是孩子能力有限使得事情没能成功,因此当我们的情绪与孩子的行为傻傻分不清时,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好了,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孩子走进我们的生活时,父母拼尽全力去爱孩子,到头来却发现有些爱原来是一种伤害,比如错把害怕当成爱,或者错爱了小时候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孩子,还错把自己的情绪加到孩子身上,让我们分辨不出真假,父母暴露出的这些问题,只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才会被发觉。
3.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果这都不算爱,到底什么才是爱?这些爱又分别给孩子和父母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呢?这里一共有三种方式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先说说第一种方式,与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会捡回一颗童心。还记得小时候吗?放学后我们把书包往家里一扔,然后呼朋唤友,三五成群,一起踢足球、玩泥巴、追逐跑跳,直到天黑,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也不愿离开。而当我们长大了,肩上的担子变重,工作的事情变多,就不再这样玩耍了,即便给你机会陪伴孩子,也只是在一旁无聊地看着自己的手机,大人的世界是有多无趣。
儿童的世界就不同了,有一年,本杰明和他86岁的奶奶一起去夏令营参观,他们转了转,发现了一个吊床,觉得蛮有趣,便一起躺到上面,望着天空的白云朵朵开始做起诗来,他们一边摇晃吊床一边吟诗作对,本杰明还时不时地将即兴创作记录下来,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要参观夏令营的事儿。在孩子们的眼中,每一样东西都很有魔力和充满创意,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一起玩耍,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透过他们的心灵感知世界,不仅会让你更懂孩子,还会让你慢慢捡起被现实生活泯灭掉的美好,你可能会想起儿时与小伙伴玩水枪大战的日子,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别人眼光,只是纯粹地玩,放肆地笑,要不是因为遇见了孩子,你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曾经也如此快乐过。
所以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如果你愿意与他们一起玩耍,他们可以让你重获童心,再次体验纯粹的快乐。
那么,与孩子一起玩耍,是正确爱孩子的开始,而作为父母还要学会与孩子交流,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这是第二种爱孩子的方式。
现在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父母下班后还要辅导孩子功课,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内容更多是这个单词怎么发音?那个数学题为什么错了?而忽略了与孩子真正地谈心,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分数胜过关注孩子本身。
有个小孩叫做荷默,他出生在矿山,家里所有人都认为荷默未来应该当个矿工。但是他很喜欢火箭,经常在家研究火箭的制造和发射,他的这个爱好遭到了父亲地坚决反对,对于父亲来说,火箭遥不可及,甚至是异想天开,最终父子因意见不合而形同陌路。不过,由于荷默地坚持,成功地进入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并赢得了试发火箭的机会。在试发前,很多亲戚朋友前去观看,唯独他爸爸没去,荷默找到爸爸,希望他能亲眼见证儿子的火箭发射……虽然故事的结局,爸爸观看了火箭试发,但我们足以从故事中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渴望与父亲真正的交流,与他分享自己的喜悦啊。
其实有时候,爱孩子真的很简单,就是与他交流、分享和感受关于成长的点点滴滴,荷默是幸运的,因为他坚持下去了,而很多不幸的孩子,在否定中沉寂,最后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好矿工,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矿工。
除了以上这两点之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爱孩子方式,也就是第三种方式,向孩子暴露懦弱,做真实的自己,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父母应该是强大有力的人,可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父母也不例外。
艾丽的妈妈和爸爸感情不好,他们为了孩子选择不离婚,并约定在孩子面前假装感情和睦,一直以来妈妈都觉得自己伪装得不错。直到有一天,爸爸出差不在家,艾丽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你不喜欢爸爸,其实我也不喜欢。她的妈妈瞬间愣住了,一方面她疑惑,自己的演技居然被孩子识破了,另一方面,她震惊,只有四岁的艾丽竟能如此洞察人心。其实,作为父母,我们从不把自己的苦诉说给孩子听,也许觉得孩子听不懂,或者觉得孩子不该分担父母的愁,亦或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无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有时父母越是竭力地掩饰懦弱不堪的一面,越会被聪明又敏感的孩子发现,他们完全可以看出你是真实的还是假装的,即便他才四岁。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恰当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软弱无力,不是要告诉他们生活有多残酷,而是要他们知道即便再残酷,依然选择热爱生活,就像世界上如果没有坏人,警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而警察与坏人同时存在才能保证生态的平衡,那么人也一样,不可能每个决定都是对的,也不会永远坚强,坚强与懦弱并存,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三种真正爱孩子的方法,分别是与孩子一起玩耍,捡回童心;与孩子真正交流,分享人生;以及向孩子暴露自己的懦弱,理解生命。这些方法不仅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让父母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向更加真实的自己。
4.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错误的爱会带来伤害,正确的爱能带来生机,最后,我们来讲讲,遇见孩子,到底让自己哪里变得更好,而这些又带给了孩子什么呢?父母从三个方面得到了改善。
第一个变得更好的地方是,孩子让父母学会了坚持,父母给了孩子安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坚持原则,我们曾经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说到做到,信守承诺的人,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说,妈妈我要再玩一会。妈妈说,好吧,再给你五分钟。结果五分钟到了,孩子还要吵着再玩五分钟,妈妈说,好吧好吧,最后五分钟,时间一到我们立刻走。然后,五分钟又到了,孩子仍然不走,妈妈又同意孩子多玩了一会……直到最后,妈妈忍无可忍地数落着,你这个孩子怎么说话这么不算数呢?说好了不玩,怎么还玩……这样的场景,想必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实际上,这件事的问题不在孩子,而在父母。当妈妈从第一次宽限孩子开始,就没有做到说话算数,反复几次之后,孩子才不会认为妈妈是认真的。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第一次时间到了就把孩子带走,即便哭闹也要带走,让他明白父母是有原则的,父母说的话并非闹着玩。或者压根不要和孩子承诺五分钟的事情,随他玩,直到累了再回家。父母这样做,看似让孩子哭泣,实际上却给了他安全,就像我们生活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会感到安全一样,给孩子规则并坚守规则,对于他来说足够安全与稳定,孩子哭闹只是想继续玩耍,但不代表他没有安全感,所以父母不要随便改变规则,定下规则就要懂得坚持。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让父母变得更好的地方是,父母给了孩子鼓励,孩子让父母提升了修养。我们一直认为鼓励仅仅是给别人带来能量的一个途径,比如鼓励孩子、鼓励员工,但实际上,学会鼓励却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
美国有一本书叫《中间地带》,作者讲到自己小时候被爸爸鼓励之后,发生的改变。他的爸爸认为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善于表达,逻辑清晰,他之前从未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当听到爸爸如此表达以后,他开始搜集各种报纸杂志的语言信息及表达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说话的技巧,后来,他真的成为了一个非常会说话的人。父母对孩子鼓励恰当,会让孩子挖掘自身的潜力,反之,如若父母打击孩子,会使孩子走上迷失的道路。曾经有个女孩,小时候被她爸爸耻笑是个龌蹉的女人,而当她长大成人后,竟先后交往了九任男朋友,并与他们同居,她就如她爸爸所说,真的成为了龌蹉的人,连女孩自己都讨厌自己,怨恨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每说的一句话,都是如此掷地有声,扎入孩子的心底,所以为了更好的引领孩子,父母要学会鼓励,那么,自身的修养也就得到了提升。修养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假设一个人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却拳脚相加,那么可以判断他没有修养,因为他的彬彬有礼是假象,所以真正的修养是由内心发出的,当父母从心里懂了孩子,在行为上就会鼓励孩子,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好,这不仅让父母感到欣慰,也会让父母更加用心地继续提升自己的修养,如此良性循环,还会让父母和孩子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受益。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作者还提到了,当父母明白了希望和自信,便给了孩子自由,这是第三个让父母变得更好的地方。当父母不再焦虑困惑时,才会真正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自由地体验生命的美好。
很多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苦恼,孩子动不动就生气,不爱搭理人,或者总是一脸嫌弃父母的样子,简直搞得父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处在青春期的自恋状态里。艾伦的妈妈想跟她聊聊家庭的重要性,希望她能多花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于是找了一个机会跟艾伦聊天。可还没说几句,艾伦就沉默不语了,两眼发呆,目视前方,妈妈觉得她没听进去,不得不重新跟她讲,结果艾伦索性往沙发上一靠,懒得再听妈妈唠叨了。艾伦妈妈找到咨询师求助,而当咨询师私下里问艾伦时,艾伦却说,她觉得妈妈的意见很好,只不过自己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罢了。没错,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搞,所以父母经常会对孩子甚至自己感到痛心疾首,其实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紧张,这只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自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的内心便得到了放松,这时父母才会放开手脚,给自己空间,也给孩子空间。比如,你曾经把孩子拴在身上,孩子却要在你身上跳舞,这不仅让孩子跳得不爽,也着实让你累到吐血,甚至一度怀疑人生,那么现在你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需要在地面上跳舞,这是他要经历的人生,于是你把绳子解开把他还给地面,此时,孩子感受到的是自由掌控舞蹈的快乐,父母感受到的是轻松和自在,想想还有什么比深情地望着孩子跳舞更幸福的事儿呢!
所以说,父母有了希望,就不再紧张,放松了就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双方都很舒服自在。
总之,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遇见孩子后,父母在一步步地变得更好,一方面变得更加坚持、更有修养还拥有希望,另一方面孩子也因父母的改变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被鼓励的生活以及自由的人生。
结语
当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之时,不管我们是否做足了养育孩子的准备,都要记住一点,就是真正地参与到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会明白生长的意义原来不在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在于孩子如何滋养父母。
倘若说育儿先育己,不如说育儿的同时学会育己,只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才会懂得孩子更懂自己,才会透过孩子的心灵看清自己,才会为了育儿而养育自己,要知道,父母若是一切安好,孩子的成长便是晴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