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老师讲数学:
很多学生数学学习看似投入巨大,但成绩依旧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刷题和听课,并没有真正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数学思维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
1、做过的类型题能做对,这叫基本功;
2、犯过错的类型题能做对,这属于技术水平;
3、陌生的题型能做对,展现的是能力;
4、看到问题明白解题思路和出题者挖的坑,这才是数学思维的真正体现!
二、怎么形成数学思维,怎么培养数学思维?
首先我们要明白数学思维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一种对数学知识的熟练运用、融汇贯通。
1、定期梳理和总结
梳理做题思路,看看答题时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可不可以灵活运用、解题是否有思路,没有思路堵塞在哪。
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通过一个知识点去想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就是做到“见微知著”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而且还要经常运用,做到融汇贯通,不能死记硬背。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到了中学之后,很多孩子学数学经常是,上课他能听懂,自己做题就不会了,然后一看答案他又会了。这背后的问题是,他们只不过跟随了老师的思路,而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解题能力。也就是做到“见微知著”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而且还要经常运用,做到融汇贯通,不能死记硬背。
3、持续练习
通过持续练习,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的计算能力练习函数和方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思维训练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路径,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结:所以说探索解题的切入点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即使老师用语言解释,对于复杂题目,他们可能只能提供粗略描述,真正深入探索思维的过程通常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完成。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