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享受与自己相处的第三空间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7-05-19 21:28 被阅读141次
    空间

    朱光潜先生提倡人应该学会适当休息,因为他看到:“世间有许多过于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时刻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人之趣。这种人是环境压迫的牺牲者,没有力量抬起头来驾驭环境或征服环境,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这段话放到今天来看,仍然契合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瞬间产生了共鸣感。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类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我们仿佛被推到疾驰的高铁上,与列车一起呼啸着前进。因为太迅疾,我们来不及欣赏窗外的风景,还不时被风沙吹痛了眼睛……

    当工作和家庭将生命中的时光几乎全部填满时,很多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就失去了被顾及的可能,比如读书,比如写作,比如健身,比如发呆,比如听音乐,比如看风景……于是,内心常常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做这些想做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如果将家庭定义为第一空间、办公室定义为第二空间的话,那么,人们内心渴望的其实是能与自己相处的第三空间。这是一个无法固定的空间,不一定没有他人,但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坦诚的对话,不焦躁,不敷衍,不做作。

    有时会怀念一个人的时光。

    那时候,身心都处于自我掌控的状态,我是属于我自己的,可以静静地放飞心情,心游八荒之外;可以在运动中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神经。除去工作和必要的交际,可以任性地在房间里,上上网、听听歌、写写文、看看书、发发呆……即便不得已加班工作,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那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独处的生活,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呼吸、自由活动,不必考虑他人的感受,没有外界事物的打扰。若是节假日,俨然就成了一只快乐无忧的小鸟。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而对于父母家人和生活在家庭中的朋友来说,我是孤独寂寞的可怜人儿,他们不能理解一个女人漂泊异乡,没有家人陪伴的日子该是多么凄苦。于是,凡有机会,就会苦口婆心地劝我恋爱结婚,走进婚姻家庭,过上安稳的生活。我能领会亲戚朋友对我的关心与牵挂,这是一份暖暖的人间真情,使我不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心里都很踏实。

    然而,他们的思想认识无疑与我的主观感受发生了错位,而且这种错位是持续不断的,起初我还耐心地解释,告诉他们我的自由快乐,我的充实幸福,然而,似乎解释得越多我的生活越不如意,几年下来后,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了“嗯、啊、是”的回应方式,也会很听话地谈恋爱,但始终没有遇到让我产生结婚想法的男生。对婚姻,我有清醒的认识。

    婚姻意味着稳定和幸福,但也意味着琐碎、单调和束缚。它和世间的很多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走进婚姻之前,最好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否接受激情之爱的逐渐淡出,能否耐烦日复一日的日常琐碎,能否甘愿牺牲的一部分个性锋芒……

    如果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在时机成熟时走进婚姻,通常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然而,爱情与婚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它们的本质都是迥异的:爱情需要心动、沉迷、激情与渴望才具有持久性,才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张力;随着婚姻生活的展开,爱情会逐渐转化为亲情,这种情感像春雨润物无声,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互相照顾、彼此依靠;与此同时,婚姻又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契约联盟,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当事人的心情和婚姻质量。

    情感专家冷爱在《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吗》一文中说,婚姻最初起源的时候,就是用来解决人跟人之间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问题的。例如,夫妻之间怎样互相赡养,财产怎样继承,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等。就是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构成了婚姻最初的内涵。只是,现在千百年过去了,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多,而把爱情这种原本不属于婚姻的东西强加到了婚姻身上。所以,婚姻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他客观公正地道出了婚姻的本来面貌。当我们看到离婚比例与结婚比例几乎相当的残酷现实时,就能理解这个说法是符合事实的。

    我们都知道爱情因美好浪漫而虚无缥缈,因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极具魅力。由爱情走向婚姻的过程是想象力逐渐减弱的过程,是自由时空逐渐缩小的过程。喜欢安稳的人会很快适应婚姻生活带来的幸福,而喜欢独处和冒险的人则容易对一成不变的婚姻产生倦怠。

    生活在婚姻里,要想和谐美满,必须要有“难得糊涂”的心态,有是非不分的认识,因为婚姻里常常不能讲道理,没有明确的对还是错,即使老人做错了,小辈通常也不能反驳,只能默默忍受。遇到事情,夫妻双方如果一方固执己见,另一方就不能再坚持,否则只会引发家庭矛盾。很多婚姻的解体都是因为个体个性的执着坚持,若任何一方都不肯牺牲自己的个性,结果只会导致无法在一个屋檐下继续生活。

    听过一个笑话,在一对老人的金婚庆祝会上,主持人采访老奶奶,问她为什么能和老伴风雨同舟几十年,老奶奶笑着回答说,就是一个字——忍。问及老爷爷时,他深情地看了老伴一眼,说他有四字秘诀,就是“一忍再忍”。读了之后不禁莞尔,两位老人用字不同,但都道出了多数婚姻得以维系的根本法宝。

    然而,每个人都有个性,都有忍的底线,忍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不至于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细说起来,忍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它是以牺牲人的生命本质为代价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人哭着来到世界上的,即便双胞胎的降生也有先后顺序,而离开这个世界时,毫无例外也是一个人,关系再亲密的人都无法代替。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任性而自由,所以孤独才是人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情与婚姻都是对生命本质的破解。这种破解一旦持续,人的生命本质就会被压抑,人的心情就会变得焦躁、抑郁甚至寻求自我解脱。

    如今的人普遍处于物质生活压力带来的非伸展非放松状态,生命本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料。如果在求学、工作或爱情婚姻方面再遇到挫折,无异于雪上加霜。

    基于上述认识,承认第三空间的存在、享受第三空间的自在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背包客独自旅行,一些下了班的人流连在办公室,一些人坐在爱车里听音乐,一些人在咖啡吧里发呆……形式虽然不同,但基本都是在享受第三空间带来的心灵自由。这时候,外物和世界仿佛都消失了,只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关于独处的妙处,很多人都有论述,爱因斯坦曾说:“做一个独处的人。它给你时间去惊叹,去追寻真理,去享有神圣的好奇心,它使你的生活值得一过。”李银河则有“四个最”的说法,即“独处是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最少困扰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快乐与平静的生活方式”。

    越是不依赖于物质生活的人,越是追求精神独立的人,越是渴望拥有这种可以与自己相处的第三空间。在当今社会,它并不难找,甚至俯拾即是:上下班的地铁里、咖啡馆、公园、实体书店、街心花园的长椅上、书房……只要你的内心能够保持一份平和、宁静和从容,即便在家里、办公室里偶尔也能觅得第三空间的存在,与自己的灵魂悠然相处,契然相合。正如陶潜所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享受与自己相处的第三空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hu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