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被时间牵着的木偶(图片来自网络)
01
前段时间,有一个很流行的帖子。
讲述了一个姑娘奋斗了整整十年,却在同学聚会时,依然发现自己是发展最差的那一个。
同学中有的已经年薪百万,自己却还在为抢得几块钱的红包而沾沾自喜;有的同学早已经做到区域经理的职位,自己却还在为几天前小小的提拔而兴奋了一整夜。
看到别人风光无限,姑娘在结尾这样写道:
命运从来是不公平的,你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奋斗的起点。
是啊!出生时,我们没有可以凭借的优势资源,没有可以仰仗的显赫后台,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连追逐梦想的勇气也比别人落后一截。
苦苦追寻,我们哭过、笑过、痛苦过,毕业几年后,却仍然是一天到晚孤独行走的“丑小鸭”,白天鹅的美丽故事只是一篇童话,只是一种遐想。
当我们怀疑努力的意义,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便开始对周围充满抱怨,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与焦虑。
当我们开始相信人类是分三六九等的时候起,出生卑微的我们便开始觉得,高贵与出众只属于别人,平凡和平庸才属于自己。
当有一天我们停止了游动,慢慢相信我们从入海的那一刻起,便会被渔网捕捉,便会成为别人餐桌上的美味,再为宽阔的海域,都不过是心头的一种恐惧,而非远游和腾跃的诱人空间。
似乎,生下来都是要被束缚,要被捕捉,要被宰割,再怎么挣扎,也逃脱不了人与人之间差距的网。
看似自由,不过是别人所操控(图片来自网络)
02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选择了考研,放弃了一家还算不错的企业。
当时经理问我,你确定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这样的企业?说不定那时候我们招募的起点就是研究生学位。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断然拒绝了经理略带威胁式的好意。
前面是自己在公司不错的表现,只要不断加码努力,升职加薪也许就是一年的事情,后面是许多同学已经签了很好的公司,只等着毕业拿着高薪走入与生活签订好的轨道,后面也有一些同学早早地拿到了保研的资格,轻松地闯过了拼杀式的竞争,开始筹办毕业旅行,在悠然中等待着开学。
我想考研!
只记得当时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便在公司办理了离职手续。
至今为止,我不知道那时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明智,我也不知道考研成功究竟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更不知道在毕业之后是否能够拥有更好的一幕剧等待着我,很多时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但是,有一点是我懂事以来,坚信而未曾改变的:那种朝朝暮暮机械重复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按部就班没有任何挑战和变化的工作不是我向往的,那种所谓的安稳“舒适区”可以坐吃等死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很小的时候,自己的梦想很简单,也很明确,希望成名一名普通的教师,走上三尺讲台。
慢慢长大了才发现,生命那么珍贵,在束缚的空间里荒芜的老去,是不是白白地来到了人间。
也是从拥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起,才发现自己真正长大了。
你不堪重负的,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图片来自网络)
03
人生有两次长大,一次是渐渐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一次是开始慢慢认识自己。
当我们能够倾听于自己内心的诉求,可以专注于自己执着的东西时,才算走进了自己的世界。
《超级演说家》中的刘媛媛在一期的演讲中,讲述了她对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的看法:
这部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采访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在以后的每隔七年的时间里,对他们重新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后来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来自贫困卑微环境下的孩子,长大后还是在生存边缘挣扎,那些来自富人阶层的孩子,也都成为了执掌一定资源的生活强者。
但是有一位贫苦的孩子却在自己的努力中,成了大学的教授。
刘媛媛说,命运是有漏网之鱼的,没有任何华丽后台而平凡的我们,每一次逆袭上演的都是绝地反击的故事。
每个人都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基因来到人间,在离合聚散、悲欢交错的世界,上演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人的故事是一路高歌,凯旋而进,也有的人从一出生便有了悲剧的色调。
我们无法在出生时将自己的生命装扮得富丽堂皇,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同样洒满热血。
桑迪•牛顿Embracing otherness, embracing myself.(拥抱别人,更要去拥抱自己!)
04
“舒适区”是很多人向往梦寐的所在,“逃离舒适区”又是一些人不断挣扎的目标。
现代版的“围城”蔓延到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和角落,交杂着“想出来”和“想进去”的撕扯心态。
TED演讲中桑迪•牛顿在讲述自己如何是找到自己另一面的时候,这样说,
The self is a projection, based on other people’s
projections. Is it who we really are?(我们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以别人的投射为基础的,但是那种样子是真实的自我吗?)
她说,Embracing
otherness, embracing myself.(拥抱别人,更要去拥抱自己!)
是啊!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别人已经有人当了。
也许,当初自己放弃一份不错的工作,选择考研,本身没有对错,只要自己的抉择契合于自己的内心,坚持打拼,总会找到较量与展示的擂台。
周围的人,不过是用他们已经接触的经验给予我们意见,但他们接触的生活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能够专注地做自己。
到了三十岁,也不要放弃挣脱束缚的绳网,漏网之鱼的背后,是一个个努力挣扎、奋力游动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