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过后是惊蛰,惊蛰之后是春分……,从这些顺口溜中可以看到的是人们对节气的认知。从一些古老的民间谚语中,隐藏的是人们对农作物在土地生长中的规律的认识。虽然说是一些简单的规律,但是却与自然生长的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平时的劳作时间,有了这些对自然生长规律的观察,才会有了对节气的定义。
某个层面上来看,一件事物的形成,必然会有形成这件事物的因素,节气的形成重要因素是与农耕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进入到农耕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依靠农作物的丰收,什么才是保障农作物丰收的重要因素,是靠太阳的光合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才会逐渐演化出来对太阳的观察和发现其运行规律。
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万物生长靠太阳,正是有了这样的运行规律,才会发展出来了与太阳运行相关的知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演化出来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日历。进一步的来看,阴历亦是通过对月亮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关于星空的发现亦是如此。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祭司与航海的影响下,有了以星星为坐标的需求,逐渐进化出来了与之相关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的知识,就是能够改变认知和见识的事物,谁能够在知识探索的道路上走的远,谁的认知和见识就会比那些停滞下来的人们看的更深更远。
某个角度上来看,地球表面的形态虽然看上去每年变化不大,但只要把时间稍微拉长,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是不断变化的。其实,不止是地球表面的事物如此,其他事物亦存在具有相同的属性,表面看似静止不同的事物,其内部不知道有多少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在推动着该事物的演化。
事实上,人们习惯于把那些看到的既成事物定义为某种事物,殊不知,有很多看不到的事物亦是同样存在,并以自己的规律生长。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有很多我们未发现的事物等待着去观察和发现,能够做这些的基础,就是需要有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为支撑。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一个社会进入到高度文明的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基础性的事物困扰,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探索和发现的事情。进一步的来看,在众多未知的事物中,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将会是一颗新的种子,在后来的人们深耕细作中,这颗种子也将会进化出来新的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