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五讲-意识(思维)与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五讲-意识(思维)与工作

作者: 曲晓岩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20:32 被阅读0次

有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哪怕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做事情要统筹全局,要有大局意识。

根据我做HR工作10多年的经验,在面试阶段,其实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入职之后大概的业绩水平。

没学心理学之前,做判断全凭经验(残余规则)。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知道,人和人之间,其实能力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限制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叫做意识,或者思维。

思维的转换(差异),可以改变什么呢?可以深切地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信?听我来说说。

建国之初到1978年之前,当时国内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阶段斗争——对立思维。(列举:凡是敌人反对的,都是我们的朋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以及做法,在满目疮痍的建国初期,非常有利于凝聚力量。所谓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快,我们就立稳了脚步。

78年以后,我们已经站稳了,要求发展,指导思想变成了什么?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实用思维。

还是同一批老百姓,思维一换,经济立马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呢?

和谐发展——整合思维。

一带一路,国与国共谋发展;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梦。当我们提出中国梦的时候,学过心理学,我们就要知道,你什么时候知道你是在做梦?醒了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做梦。我们用中国梦向世界宣告,中国这头睡狮已经醒来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同样的客观条件,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人还是那些人,思维的转换,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们从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同样也要训练自己心理学的头脑或者心理学的思维。

从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我们要知道,不仅仅是只有专业知识就可以的。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缺少专业知识,但其实,任何岗位,只具备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除非你只和机器打交道。任何一个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想做好,当然也包括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都要做到“科学、艺术、人文”的三位一体。

科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科学的特点是可以复制。科学可以验证,可以证伪。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知识的发展是超越前人的。这和文化不一样。和艺术不一样。科学追求的是客观规律,讲的是理性。

我们都知道,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假设牛顿没有发现万有引力,那么一定也会有后来人发现万有引力。这是由科学的特点决定的。

【引申1:

科学的起源——《圣经》创世纪故事,引申出“自我意识”。亚当第一问:“我是谁?”,诞生了自我意识,这是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问“你是谁?”,诞生了关系(社会)意识;

第三问“为什么”,诞生了科学意识。

引申2: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人的成长):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同样的,如果是人的受伤康复,也遵循同样的发展阶段:

生理恢复(临床治愈)——社会恢复(功能康复)——心理康复(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俗称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人的死亡,一样遵循同样的发展阶段:

生理死亡(脑死亡)——社会(关系)死亡(注销户口、追悼)——心理死亡(消失于世人的记忆)

再度引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艺术,具有唯一性。没有达芬奇,就没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艺术带着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样是诗人,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不一样,谁和谁的诗都不一样。艺术追求的是美,是独特,体现的是主观情感。

人文(情怀),就是“人的文化”,侧重的是“人”,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重视。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关心、爱护、重视,也有对自己的尊重、关心、爱护、重视。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物”,也不能把人当“神”。

那些丑闻人物,比如三鹿奶粉,这么大的企业,肯定是不缺科学,也不缺管理的艺术,缺的是人文,是把“人”当做“人”的情怀。那些砖家叫兽为什么那么招人恨?不是因为他们缺知识,而是因为他们缺人文情怀,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像西晋白痴皇帝一样,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还问“何不食肉糜?”

总结一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就是科学、艺术、人文的三位一体。

科学——(追求)真——(给人以)理智——(带来)理性反应

艺术——(追求)美——(给人以)激情——(带来)感性反应

人文——(追求)善——(给人以)虔诚——(带来)悟性反应

也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不能分开。怎么理解呢?

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中,我们免不了和人打交道。我们首先要具有意识:不管是哪个人,他所“描述”的真实,都不是“真实”的真实,保持清晰的理性的反应。

服务的美感,在于过程的流畅,过程的流畅,得益于我们的人文情怀,只有能在“可恨”之处悟到其“可怜”之初,才能做到“想对方所想”,“做到别人的心坎里”。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呢?

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这个是可以实践操作的。

每个人都会有三个反应,这三个反应都是健全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看他的三个反应的转换速度。转换比较灵活的人,相对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会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反应上不能转换。

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他到底停留在哪个反应上,帮助他转换。

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感性反应-理性反应之间转换。因为悟性反应的人不需要心理服务,他已经开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五讲-意识(思维)与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pu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