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儿睡到自然醒可真好。
但前提是:
得能,得行。
每一个新的一天,都是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期待的日子。
也是让不同的人,有着同样幻想的日子。
比如抱负和财富。
总是期待着睁开眼睛之前的第一瞬间,上下眼皮里的眼珠儿,都有感觉到那橙红色基调儿的暖意。
这份奢望,大抵是因为从来都对自己,没有什么过高要求的原因。
于是,不困不躺,倒头便睡,就成了大半辈子的常态。
秋天的江城,才更显妖娆。
一条松花江缠绕下的古船厂,被没有一丝云彩遮挡的阳光,照耀得兴高采烈。
与波光粼粼的松花江遥相呼应的“吉林蓝”,并不比千里之外那片“拉萨的天空”,差着分毫。
与其一路颠簸数千公里,冒着生命危险,去那个空气稀薄,连大米都蒸不熟、煮不烂的地方相比,我会选择安全、安静、安逸地黏在家乡,按兵不动。
我的信条很简单,绝对不会重复做着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出来,再到别人呆腻的地方逛逛的动作。
即将结束了的晚秋,尽管略带一丝寒凉,但它的尾巴还是逗留着阵阵暖意。总是让人有一种马上、立刻走出房门,亲近大自然的冲动。
一旦被暖洋洋的阳光亲吻并包围,就很难再去折磨自己,像尼釆、萨特和福柯那些个大家们一样,对所有事物都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思考。
一个人思考过于彻底,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自己最了解自己,时刻思考人生的习惯没有养成,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从一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中,很难找到,一会儿焦虑,一会儿抑郁的人。
暖暖的阳光,离一年之中,有着半年寒冷的东北,渐行渐远了。
晚上没有关紧的窗子,被一阵清风吹开的同时,也吹醒了我。
每天都得有一搭没一搭地想想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还是挺考验人的。
记不清莎翁曾经在哪篇作品里,说过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应该一想到就去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䂊,多少延迟,多少变故。”
直译过来的版本很多,自己记忆中,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这也算是我个人对沙翁的原作,来一次原汁原味的理解吧。
集戏剧家、作家、诗人于一身的莎土比亚,能够把人性剖析得一清二楚。
所以,才告诉大家:做任何事,都宜早不宜迟,只要想好了,开始行动便是了。
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的天儿,应该就没有这几天这么好了,降温的幅度会比较大。
每年,大家都希望供暖的时间,应该提前个几天,哪怕每家每户多缴个几天的供热费,都行,都认可。
蜷缩在冰冷的房子里,瑟瑟发抖的日子,难以忍受。
中国人最懂变通,也最精于变通。
正常情况下,越简单的事情,越好变通,这才是正解吧?
供暖部门完全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调整一下供热时间。
早供几天,晚停几天,有那么难吗?咱老百姓也不是占小便宜没够儿的人。
无非就是多缴几天的供热费的事儿呗。
大钱儿都缴了,多掏几个小钱儿,少遭几天罪。
对于大家大业大气概的供热企业,和享受着供热资源的用户来说,算是一个不难解开的“死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