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开始工作那会儿,吃在单位食堂,住在集体宿舍,人生地不熟,一到晚上,就和差不多年纪的单身汉们在单位的各个办公室里流窜,等着天黑,等着掌灯,等着瞌睡上来。
有天吃过晚饭,外面还亮着光,而里面已经掌灯的时候,我正和一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正聊得起劲,一阵敲门声从门上响起,声音不大,但也使我们停止了谈话。门口,一个怯怯的中年男子,穿着蓝色的中山装,手里拿着本东西,正朝我们张望着。见我们看他,他就走上前了两步,然后打开手里的本子,依旧怯怯地和我们说:“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这个姑娘?”同事比我年长,一边问,一边查看他手中的本子。从男子的回话中,我们了解到,他是来找女儿的,现在口袋里没了钱,问我们能否帮他一把,他到时会来还的。黄昏时刻,他整个人就在夕阳的残光和日光灯的白光相交的地方,一半暗黄,一半惨白,他的怯怯的样子,像极了我们乡下的老父亲们,我想都没想,就摸了钱给他。他接了钱千恩万谢地走了。他刚走,同事就严肃地对我说:“你呀,真傻,这骗人的招术也会信。” 我愣愣着,没说什么,只是觉得耳朵热得烫手。
现在每次想到这事,我还是要问问自己:他的样子会不会获得我的同情?如果那人是骗我的,我会不会再给他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我对人性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二)三月初的一个黄昏,大约下午六点半,柯先生坐在伦敦海德公园的长椅上。沉暗的暮色弥漫大地,小径旁昏黄的路灯下,行人像影子一样,一会儿移到树荫里,一会儿出现在月光下。柯先生欣赏着眼前的景色,他觉得很舒服,甚至还有些愉快。他坐在长椅上,看着昏黄公园里游荡着的那些在人生战场上挣扎失败或失落的人,也看着公园另一头那个吵嚷的五颜六色的世界,那里有着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为获得更多金钱而奋战的人。
柯先生不为钱苦恼,他有着对人生更高的理想,对人性有更多的期待。 柯先生坐在那,长椅的另一头似乎在等待着能带给他答案的人。于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地出现在了半昏黄的光线下。前者是位衣着还不算破旧的老先生,他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两人一句话也没说。后来者是位年轻人,表情很不愉快,一肚子气似的坐下且咒骂,他引起了柯先生的注意。两人的对话中,年轻人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初到伦敦,发现想去的旅馆改建了,就任由出租车司机带他去了一家旅馆。他虽在给家人报平安时写上了旅馆名和地址,但因讨厌旅馆的肥皂而去外面买了一块,又在小酒吧喝了杯,出来时什么都忘了,口袋里又只剩了两便士。“要是碰不到一位既好心又相信我的人,肯借点儿钱给我,今晚我只能睡在这张长椅上了。”年轻人说。柯先生最终没相信,因为年轻人拿不出肥皂为证。
年轻人满不在乎地走了,柯先生也要走时,却在椅子上发现了一块肥皂。他追上了年轻人,并借了他一英镑,还反思了自己先前的行为。当他再次坐到原来的长椅上时,“天色愈加昏暗,路灯却比刚才明亮”,柯先生心情愉快,对游荡的流浪汉充满了同情,然而,他却见到了匆匆前来的老人,老人依旧一句话不说,却在椅子四周和底下用拐杖掏来掏去,好像在心急地寻找什么。
结果你应该猜到了吧?老人在找——一块肥皂。
(三)英国作家萨基的这部《黄昏》,我已不是第一次看了。但每次看,我都会深深赞叹作家的高明: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情节跌宕起伏,主旨深入人心。然而我更想探讨的是作家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我想还在于“对人生有更高的理想,对人性有更多的期待”上吧。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会编故事的年轻人虽然没有骗过柯先生,但那块肥皂却让他恰到好处地赢得了柯先生的信任。在这次行骗中,他得逞了,那他对自己人生的理想是什么呢?为恶一时?欺骗一世?柯先生自以为能看透人性,结果还是以貌取人,这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今后的他还是会为助人而高兴,还是不再有同情心呢?而我们,站在故事外的第三者们呢?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又怎样看待故事中出现的人性两面?
有时,我总在想,善与恶究竟该怎样判断?善与恶会不会在特定场景下转换?“眼见”是否为实,而“耳听”是否为虚?或许人性中的善与恶有时只是人的一个幌子,是戴在本心上的一副面具,要找到事物、事件的真实或许要有时间的浸润,要等待天明。
萨基说:“暮色使别人看不清他们,所以他们和柯先生一样自在。”昏黄的“暮色”是可以掩盖一切丑陋,但丑恶总要出来见见天光的,但愿天明之时,一切都能真实可信。
走进暮色,红围巾依旧是面旗 暮色使别人看不清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