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三八节,广大的女性朋友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朋友圈里争相晒着收到的红包、鲜花和礼物,满足着小小的虚荣心。现在三八节都不时兴叫妇女节了,叫什么“女神节”、“玫瑰花节”,比叫妇女确实好听多了,以至于让我们男同胞们都心生几分羡慕。
然而大家不要忘了,曾经同样是在这一天,在这江南莺飞草长,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在大多数女人兴致勃勃地逛着街、游着公园、听着戏的美好日子里,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女人却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没错,她就是一代影星阮玲玉,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35年的三八妇女节那一天。
昨天晚上我特意去看了一下由张曼玉主演的那部电影《阮玲玉》,很老的片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这部电影的特色是它采用了半纪录片的形式,将阮玲玉的电影原作与张曼玉的演绎相互交织,再穿插一些老影人的口述以及主演们的感悟,全方位展现了中国默片时代这位著名影星的传奇一生。
阮玲玉16岁开始投身影坛,在短短九年中拍摄了29部影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悲剧女性形象,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正如她在电影中、在艺术上演尽了中国女性的悲剧一样,她自己最终也走上了相同的悲剧结局。
在1935年3月8日那个凌晨,阮玲玉在吞下大量安眠药后,带着屈辱和悲愤,提笔写下了她向社会控告张达民的遗书。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之可畏,人言之可畏罢了!”
毫无疑问,阮玲玉之死的悲剧源起于她不幸的婚姻,然而一句“人言可畏”不也道尽了罪恶的社会与平庸的大众对她的戕害吗?说穿了,张达明这个无耻的男人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刽子手的角色罢了。马未都先生在谈到阮玲玉之死时说过,谣言的杀伤力跟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有关,但也有时代因素。很多事情放在今天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时那种环境里可能就不一样。尤其是涉及男女关系的话题,在那个年代对女性的杀伤力特别大,受不了了就可能一死了之。
可是,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优秀的人们依然不可以漠视“人言可畏”。媒体舆论和社会大众,有时温情脉脉,有时也难免面目狰狞。很多时候,大众或许并不特别在意事情的真相,倒更乐意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以传播他人隐私获取快感,这是否也是人性的悲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