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读《论语》,上来第一句就读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圣人说了,不亦说(shuo)乎,所以学习这事儿,不能说。
初中时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被点到名的同桌愕然起身,悄悄伸手拉我衣角,我激于义气,猛地站起(其实是被他手指搔到痒处,忍受不住),摇头晃脑回答,这个…不能说啊不能说,而且“旁征博引”——
《指月录》里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你看,佛祖也说了,不可说啊不可说,所以拈花微笑,咱们自己知道就好。
“你们两个,以后上课,就到教室后面站着。”愤怒已极的老师选择了学生时代最为常见的处罚方式。
接着,她讲解了一个十分“符合标准”但却流毒无穷的答案——
学习到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复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02
整个初中时代,我们被迫“熟读并背诵”了这个标准答案,但偶尔在心里,还是会泛起疑惑:
说实话,在整个学生时代,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复习,那还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儿,相反,那似乎是最惨痛的回忆。
——任何一件事情,当你在心里并不认可,但却要去接受,而且要装作很“愉悦”的时候,这简直是对心灵的摧残。
03
那关于《论语》最重要的开篇,“学而时习之”,孔子到底在说什么?
后来到了大学,开始更广泛的阅读,有一天看到《尚书》里的一个解释:
“学,效也。”
学,就是效法,去模仿。
那“习”呢?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是鸟。《说文解字》里解释:
“習,鸟数飞也。”
羽翼刚满的小鸟跟着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很形象吧。
所以孔子说的“学习”的本意,就是去模仿,而且通过反复的模仿,从而习得某项知识或技能。
这样就很清楚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习某项技能,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能够熟练掌握,这时候,是不是很开心,很愉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4
读《论语》,重要的不是读,而是去效法,去模仿,去实际操练。
《论语》是记述孔子言行的作品,他没有强逼着说“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来”,他只是把他觉得对的做了,你如果认可,那就跟着去学习,去模仿。
——所谓模仿,一定是模仿你向往的那个对象,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事情上。
05
阳明先生说,人人皆可为圣人。
怎么可能呢?所谓圣人,千百年来,也只有那几个,我们怎么做圣人呢?
其实他说的,也是《论语》里的这一句“学而时习之”。
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的模仿。
那怎么才能做圣人?很简单,圣人怎么做,你就去效法,去模仿。
你把圣人说的道理记住了,然后应用在自己的日常之中,应用在待人接物之中,做每件事前都可以想一想,如果是圣人,他会怎么做呢?
比如送客人,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人,也等到客人的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在今天送别客人这件事上,我就和孔子做的一样,我也是圣人了。
所以,《论语》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操作执行的。
读懂了这一句,也就读懂了整部《论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