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阅读夏丏尊与叶圣陶二位先生的合著《文心》,很有收获。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只是未曾读过。
我自认也是个读了很久、写了很久的人,有时内心颇有些自得。其实只是虚幻的自欺罢了。读完《文心》,确如推荐所言,诚为佳作良友。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词“触发”,简单地说,写作全在于这两个字上面。另外对于语汇语感的介绍,我很认同。还有就是文章的组织,这对我来说,很久以来却是不曾花过很多心思,也不曾多多留意的事。真诚的说一句,读这本书,确属幸运,内心油然而生相见恨晚的感情。
说起我自己的写作习惯,大概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大学时,开始尝试写东西(尽管早前也写过一些别的,心思却不是认真的),也是大量尝试的起步阶段。这时,写的诗歌最多,往往都是信手拈来,随意写就。现在看来,文字实在无甚深度,很是稚嫩。毕业之后的前几年,是心思最为活跃、感情最为充沛的时段。不管是写诗歌,还是尝试写散文、小说,天马行空、爱憎分明,感情常常毫无节制,也从不讲究结构。现在再看,像极青春年代内心的一支支火把。而今,有了些儿经历之后,写东西便不再担心内容与思想的事,尽管内容仍显单薄,思想常流于浅薄,但写的本身就随同时间的流逝一般,都在向前,也在成长、成熟。现在,不同于以往,对于内容的调用、思想的表达,我都会尽量注意文章整体的和谐、统一,对于与主题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就会从写作前的思维风暴场中弃用。注重逻辑的同时,我也会留心词句的适当与否。有时,常常遇到这种尴尬,为了表达一种意思,在脑海里搅个底朝天,也没能寻到一个最令我满意的词语来,失落之下,只得选用一个一般的词语来充数。
联想起自己这些毫无定式的做法,不免有点担忧。《文心》其实是两位先生专为中学生写的,而且还是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写的。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多次再版,但解放后就没有重印过。现在我看的这本是由九州出版社在去年八月份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背后还有一桩美好姻缘,在书写完之前,两位先生成了儿女亲家,他们的一对儿女结为连理,实在算一桩有趣的美谈。这连理中的一枝便是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他在这本新版的重印后记中有些话,我认为可以重新定义这本书在今天的价值。
叶至善写道:“《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练习写作……他们不知道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些帮助。”
这段话大体也是我的心声。写作,虽然没什么固定章法,却真是有些基本原则的。并且,遵循前人和大师的足迹,也必能找到一些门径。对于像我这般,对文字多少抱着些信心和期待的作者,应该就像面对生活考验一样,时时怀有一颗想要进步的忧患之心。
现在开始来说写作这个事。一般来说,很多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写作一篇文章,必然要经历几个步骤。简略来说的话,写作基本会经过收集材料、筛选择弃与组织书写三个步骤。当然,对于极其严谨认真的作者,可能会有更加细致的流程规式。大体而言,前面这三个步骤是最主要的。
那么,作为写作的第一步骤,我们该如何收集写作的素材呢?这个讲起来方面很多。大概很多人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此暂且不论这句话全面与否,单从它的指向上来分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句话正好也应和着《文心》中的一段话:读书与作文实在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不该只把文字当文字读,不该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而应该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我们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这段话我是极认同的。作文的材料的确俯拾即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向度上去挖掘。也就是说,至少有两座矿藏丰富的宝库供我们去挖掘。一座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另一座是与之对应的外面的大千世界。人在成长的历程中,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做过的事最终都以记忆的形式存储在一个人的内心。普通人会将其封藏,很少过问,更不可能主动开掘、利用。作者们则不同,他们的笔是饥渴的,时时需要汲取更多的养料。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盯上自己的内心这座矿藏。作者们将自己历经的往事一一剖解,然后用显微镜去观察、解读并分析,从中抽调那些能够加工成为有价值的成品的原料。这里还包括更抽象的一些事物,如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构成个体与众不同的元素。
在外在世界这个向度上,则会有更多可供观察、探究、思考的事物。人生活在人与社会环境当中,彼此互通有无,密切相关,如今互联网把这个道理阐释地更加细致。从微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天遇见的人和事,看见或听到的资讯,甚至是朋友亲人的鸡毛狗碎,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原材料;从宏大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会有更丰富的素材飞向我们,比如当下社会人们面临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社会思想的变迁,国际局势的动态,信息化社会给新时代带来的际遇和考验等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然不容置疑。不过,这句话在我认为,其实是片面的。尤其是结合我前面引述的那段话。生活自然是写作最为重要的源泉,但只有生活是不够的。至少,若要写出好文章,光有生活是不够的。作者唯有同时看重生活与读书两件事,才有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生活会提供无比丰富的素材,却只能通过训练有素的头脑,才可凝结出艺术的硕果。训练有素的头脑是怎样的呢?它必然是精熟语言、风格、逻辑,并富于思考和总结能力的。这就要求作者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而后才能开拓出自己独特的道路。
收集素材的来源已经明了,不过没有方法的指导,不去常常训练观察力的话,也只会徒然无功。在这,我借用《文心》中的“触发”来讲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也许很多人不曾留意过“触发”这个词,也许更不会把这个词与写作联系起来。不过,两位先生用触发来说明,实在是恰如其分。
知道了怎样留意并收集写作素材,第二步便是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择弃。不论是写作一篇文章,还是完成工作中的一篇报告,都需要提炼出最有效、最有用的东西,还要保证精简凝练。写一篇文章,作者必然有偏重的中心内容,为此则不得不割舍材料中与其无关的东西,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如何进行筛选择弃呢?只要把握这几项原则就好。其一,放弃那些与要表达内容或思想无关的东西;其二,为了保证通篇内容的和谐统一,还得放弃那些与表达内容或思想相关但是无用的东西(也就是不能起到增强说明主题的积极作用);其三,文章除了要求内容的和谐、统一,还需要凝练、简洁,故而,即便是与主题相关并且可以增强文章力量的材料,也不得不精简,选择一部分,丢弃另一部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素材有了,也做了筛选择弃,只待加工、组合了。这里涉及的其实就是文章的组织了。如果,准备工作做的充分,这一步走起来就会轻松许多。反之,书写的过程必然会困难重重。
怎样组织文章呢?倘若是提前准备材料进行的写作,做完素材的筛选择弃这一步,就确定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只待组织内容了。倘若是即时的写作,就需要考虑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收尾?最重要的是写什么。一旦确定了要写什么主题,接下来就是着手进行内容的组织,这时可以自问:对于这些内容,我的意念是如何来的呢?什么是需要重点叙述的,什么可以从略讲述,想清楚了这些,也就确认了文章内容的次第(内容的结构顺序),最后再考虑文章观点和感情基调的整体统一。
以上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秩序、联络与统一。秩序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顺序,用以确定文章结构;联络是指内容必须做到前后呼应,彼此关联、过渡自然;统一也就是用来保证文章整体思想、风格及感情基调的前后一致的。
做好前述的工作后,就可以在提纲的基础上开始写作了。在此,我将自己构思这篇文章的过程及细节展示如下,供读者朋友参考:
构思:
※ 要写什么?(确定中心主旨)
作文的章法(包括作文的材料来源及文章的组织)以及培养一颗敏锐的文心
※ 写这篇文章的意念(念头或初衷)是怎样来的呢?
我自己平时写东西,往往没有固定的章法,一头乱麻,长进缓慢;还有看过不少其他作者的文字,毛病多多,于是就想在读书有所收获时梳理一下,供自己与其他作者朋友参考学习。
※ 中心主旨(主要内容)哪些更加重要?哪些其次,应该如何安排次第(顺序)?(确认秩序和联络)
首先,写作材料的来源很重要,同时材料有了,怎样着手组织这些材料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也很重要;其次,是培养一颗敏锐的文心,这个需要长久的学习和练习;再次,次第的事,收集材料当然要放在组织文章之前,至于培养一颗文心可放在最前,也可放在文章末尾,我决定放在末尾来做收束(结尾)。
提纲:
1.开篇,引出《文心》的阅读,简单介绍自己的收获
2.反思自己平日作文的习惯,思考怎样纠正
3.对作文流程的一个简述:收集材料、筛选择弃、组织书写
4.如何收集写作素材
5.筛选的重要性
6.组织书写的原则方法
7.培养一颗敏锐的文心
不过,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流程和习惯,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略过前两部分的准备工作,直接面对稿纸或电脑屏幕,他们的准备工作等于即时呈现,这种人只重情绪和思想的表达,不讲求结构,往往逻辑混乱,甚而所写的东西不成系统,仅仅是一堆散乱的文字而已;第二种是拘守规式,喜欢依照某些固定的文法结构去写作,虽然有结构整饬的便利,但假如掌控不好,就会受制于格式规定的负累,难以发挥思想和内容的优势;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人之间,他们在写作之前,首先会对待写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出一个大体的结构或提纲,然后开始动笔。这种做法会同时避免只重内容或只重逻辑结构的弊端,这样写出的文章即使不会十分出色,至少也是符合文法、结构完整和独立的一个单位。
写到这,这篇简略讲述文章作法的文字差不多快收尾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尚未提及,即书名“文心”。这个词该怎么理解呢?我的感受是,要明了它的含义,须把这个词放入原书与生活两座平台上去思考。书原是为中学生而写,那么文心自然是针对包括但不限于中学生的年轻人而言,它是一种学习的姿态:积极、热情、健康、自信和勇敢;用生活去界定的话,它代表的也是一种姿态:热爱生活、敏于观察、不惧挫折和奋斗不息。两者合起来讲的话,小则可理解为一颗敏于思考与读写的慧心,广则可理解为青年人的健康人格。其实,《文心》不仅是讲写作的文本,它也代表了两位做过教员的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美好祝愿。
网友评论
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