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地方,国家开办学校的目的,从广义上来讲:是希望广大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我想从狭义来谈谈,一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部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分析教学实践中注意到的几种“问题”家长的教育思想。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送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曾有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也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孩子接受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既然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作为父母来说,就更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成长才好。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工作中,有时难免遇见“熊孩子”,但背后也总会出现几位“问题”家长。我苦思冥想,主要总结出两点原因:
1.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应有的责任感
诸如一个简单的询问孩子作业没完成原因的问题,一些家长的理由简直千奇百怪。我的手机掉水里了,所以我的孩子没写作业;因为作业本写完了,所以没写作业;因为我回家问他作业完成情况时,他告诉我做完了,于是就没检查……说实话,孩子是自己的,培养孩子当然要足够用心,肯下功夫。还有部分家长有一套自己的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所谓培养,就是让他吃穿不愁”。所以在这些家长的潜意识里面,我做的已经够多了,我做足了后勤保障工作,你就应该努力拼搏,不应该学习平平,如果成绩不好,面临的就是责骂和批评。这种枉顾学生发展的综合影响因素,自认为感动天感动地的“教育”思想,简直对孩子百害无一利,只会让孩子更加自卑,厌恶学习。
2.部分家长看待学生学习时存在刻板思想
“陪伴”教育我的孩子XX年级学习非常优秀,可是今年以来成绩下滑严重,不喜欢看课外书,不喜欢做语文作业,也不爱背课文;如果让做游戏、画画、做数学题、跳舞,孩子就很开心。诚然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学生正在朝着全面化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才艺的学校机构,开设了许多喜闻乐见的课程,学生喜欢这些是非常正常的。但学科教学也有它本身的学习方法特点和规律,不太可能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出强烈的灵光,它的重点旨在育人育心。比如以语文学科中背诵古诗为例,不论重复性背诵还是意义背诵,它总是伴随着或多或少的“阵痛和枯燥”。历代书法家诸如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哪位书法家的成名不是勤奋刻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的结果?数学、英语课堂亦是如此。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试图回归生活中的“课堂”来学习,这样兴趣就会增强。同时学生学习动机还会受到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影响,因此教师本身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多和学生互动交流,消除内心的隔阂和障碍。但对于学生成绩的变化,不能简单看作是由于老师变换而导致的偶然事件,它更多的是一个必然事件。家长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首先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和难度是不同的,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方面都会存在一个峰值,枉顾这一事实,是否有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嫌;其次语文课程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不同于数学,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好语文就是要肯下功夫,大量阅读。所以,不打下坚实基础可否?不爱看书怎么能否?不想办法迎头赶上,反而觉得不看书是一件很 “光荣”的事情,今后阅读素养怎么能提升?升入中学后压力必然加大!
综述,很多孩子不是问题孩子而是家长不科学的教养方式造就的。只要从家庭入手,从家长的意识习惯入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从而有学习和改变的意识,孩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学校教育也事半功倍!家庭教育必须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