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络上浏览到一部名为《神秘河》的影片剪辑片段。虽说这部影片并非声名远扬,但观后,内心却如翻江倒海般五味杂陈。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条街道上,三个小伙伴正在街头嬉戏玩耍。他们偶然发现一处刚刚浇筑好的水泥地,出于孩童的天真与好奇,便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就在第三个小朋友书写之际,一位成年人悄然走近。
这名成年人伪装成警察,哄骗那个孩子上了车。自此,这个孩子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小男孩被带到一个阴暗的山洞里,遭受了两名娈童癖长达四天的残酷折磨。这四天,对他而言,无疑是身处炼狱般的煎熬。尽管那两名罪犯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这段痛苦的经历却在小男孩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毋庸置疑,《神秘河》是一部以童年创伤为发端、以成年悲剧为终章的电影。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命运的交织碰撞,深刻展现了人性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从某种层面来看,影片中人物的抉择与结局,精准地诠释了关于人类理性、自控能力以及对命运接纳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背离这一哲学理念可能引发的毁灭性后果。
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们应凭借理性掌控情绪,坦然接受无法改变的外部命运,同时专注于内在品德的修养与完善。其核心要点如下: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人们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能够掌控的事物上,如个人的态度和选择,而非纠结于外部环境或他人的行为。
以理性克制激情: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抑制冲动情绪,避免被情绪左右。
接纳命运(Amor Fati):坦然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将其视为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首先是戴维的悲剧。他童年遭受性侵的经历,如同一场无法躲避的灾难,彻底摧毁了他的心理防线。此后,他便一直深陷于过去的阴影之中,面对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最终沦为懦弱的牺牲品。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借助理性重新构建对创伤的认知。然而,剧中的戴维始终无法摆脱阴影的束缚。他选择对真相保持沉默,对妻子隐瞒实情,甚至在误杀恋童癖者后陷入极度的惶恐与迷茫。这种“失语”状态不仅是心理创伤的延续,更是理性缺失的表现——他未能将创伤转化为自我救赎的动力,反而任由恐惧主宰自己的行动。
诚如斯多葛派哲人塞涅卡所说:“使我们痛苦的,往往是想象而非现实。”戴夫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始终沉溺于过去的阴影,反复回味创伤,无法坦然面对现实生活。实际上,自他从山洞成功逃脱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与过去诀别的契机。他的离世,实则是理性彻底被恐惧击败的必然结果。
接下来看看吉米的悲剧。表面上,吉米仿佛是“自我主宰”的典范,他为妻女复仇,不惜动用暴力,甚至私自处决了戴维,展现出对命运的强硬抗争。然而,这种“主宰”并未让他获得真正的解脱,反而使他陷入了一种以救赎为名的生存模式。
他的行为完全被愤怒和仇恨左右,背离了理性的掌控。这种做法使他失去了正义的根基,缺乏德性支撑的正义,更多是将个人情感置于社会道德之上,最终导致了误杀无辜的悲剧。
此外,吉米背上的十字架纹身极具讽刺意味——他试图借助宗教符号为暴力赋予神圣性,却暴露了其价值观的扭曲。斯多葛主义追求的是内在德性的圆满,而非外在力量的彰显,吉米的“强大”恰恰违背了这一理念。
第三位小伙伴西恩,身为警探,本应是社会理性的代表,但他最终选择包庇吉米的罪行。这一抉择揭示了理性的局限性:当外部规则(法律)与内在情感(友情)发生冲突时,人可能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西恩的妥协表明,他未能严格遵循“责任优先”原则,而是被私人情感左右,成为“神秘河”中一股隐匿的暗流。
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人都清楚,唯有接纳命运并专注于内在修养,方能获得心灵的宁静。然而,影片中的角色们都未能做到这一点:戴维深陷过去的创伤,拒绝与自我和解;吉米选择以暴力对抗命运,最终陷入更深的罪恶;西恩则在正义与私情之间妥协,沦为罪恶的共谋者。
这三人的遭遇共同印证了哲人爱比克泰德的告诫:“人们并非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会作何选择,正如戴维对吉米和西恩所说:“如果那天被带走的是你,你就会明白那是怎样的经历。”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事件的旁观者,很难真正体会当事人的处境。因此,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我们应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当这种态度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像戴维这样的心灵创伤者便有可能得到治愈。心怀光明,走出阴影,不仅是身处困境者的诉求,也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应有的心态,我们应接纳那些心灵受创的人,帮助更多人摆脱曾经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