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这个论语的第1篇,昨天我们读的论语的结束篇尧曰篇,那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两篇之间它有相互的呼应,我在最初学习论语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好散呀,好像哪哪一句间都没有关系,就觉得好像是堆在这里。那我们知道论语它每一篇的命名,基本上就是以它每一篇第1章开始那两个字来作为这一篇的名字。比方说学而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那就以学而来命名这一篇,那尧曰篇就是一开头是尧曰姿而顺,所以这一篇就叫尧曰篇。
那我一开始的时候就会觉得啊这个好随意啊,这个编排啊,然后包括里边的内容,感受不到他每一章每一篇之间的联系,但是当我们读到越来越多的遍数,我们会感受到每一篇的安排、每一章的安排真的是很有深意的。
比方说在尧曰篇以这一句来结尾啊,对啊学比如说不知礼无以立,不是礼是立,站立的立啊,是无以在天地间安身立命。
你没有立身之力啊,不知礼无以立是这个立,那他的结尾这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那我们再来看,今天读到的学而篇,第1章学而篇最后一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之大患啊。道德经里说,人之大患,在吾有吾身,有之身,为什么说我之大患?再有有吾这个身,是因为我有这个身,我的注意力全都在这个身上,我都局限在这个身上,所以我才不能够知人,因为我注意力全在自己身上了,我全要来满足自己,全要让自己开心,全要以自己的认知为出发点,所以我很难去知人,所以在尧曰篇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们看他们之间是不是有呼应的,那在首尾之间它其实是有呼应的,除了这种呼应之外,我们会看到第1篇里所提到的很多是点出了根本,然后在随后的这个详细的展开,详细的去通过各个弟子的问答,包括对于当政者也好,对于一些贤者也好,包括对于一些其他的人的点评啊,一些评说啊,甚至是一些言行,一些罗列来去进一步的解读第1天所列出的一些关乎本的东西,比方说礼,比方说仁,比方说孝,比方说学,这些字都在第1篇里点了出来,然后在随后的那些篇章里边去一一的详细的解读,并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去佐证去感知,那通过这样不断的去读,我们就能够建立起论语的架构,论语它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步步深入的,我们就随着读的不断的多然后建立了起来,论语这部大厦在我们的心中也会越来越立体,越来越高大,他的架构也越来越清晰,这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一个部分,。
我在读这么多遍之前,我对于论语是没有这个完整的立体的架构的,我只是读哪一篇,就是哪一篇读哪一章就是哪一章,但是读随着我们现在读到二十几遍,论语的架构它的整体,它一个这个大厦就在我心中已经树立起来了
特别期待随后的日子里和各位室友,我们更多的一起走进这座大厦,再走进每一个房间,所以我想从第29遍开始,我们每一次读完每一篇之后,我们因 序,把每一章我们也顺一遍,一循着我们的论语叙述我们逐章的顺序,那大概的顺序就是比方说今天我们读到学而篇,那我们就把第1章1.1然后顺一遍,等明天我们读为政篇,我们就把2.1顺一遍,然后再然后我们读八佾篇,我们把发一篇的三点一顺一遍,等到我们再读到下一遍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顺一点22.23.2,这样我们争取一起把每一章我们都能够顺一遍。
好,学而篇,关键在一个学字,我们刚才说了学而篇讲了很多的本,啊,为我们呈现了很多的本。
在这个本里边如何去实现这些本,如何去感知这些本,如何去专注于这些本,都是有一个途径,都是一个途径,什么就是学。不学不知道,不知道,这个知道这两个字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你知道了吗?我不知道啊,不是这个那个是说你有没有了解,而这里说的不学不知道,这是《学记》的话,说不学不知道,是知,是了解,是感知,而知也是分层面,你知道了深层浅层还是密一层,它是一个知的过程,而道就是指的夫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是那个道,所以学是所有的门径,只有通过学子,你才有可能知道什么是本,你才有可能去修那个本,才有可能去据那个本,安于那个本,安守在那个本。
所以今天我们重点先围绕这个学字来做一些感知,在第一章里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学小学还是初中里边论语的选句就是这一段,孩子们都知道这个句子,那这一句我们之前分享的时候曾经说过他其实
只有两个在训沽学上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说他在讲学习的次第,要先自己学学而时习之,在自己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不亦乐乎,你不断的有新的题目,就像今天我们通过不断的诵读然后逐渐建立起了论语它这个大厦的架构,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不亦乐乎,由内而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了第2个阶段,你的学习可以和一些学友切磋琢磨了,你学而能说了,你学的那些不仅自己感受到了,你还能够表达出来,还能够与人切磋交流,就好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学友说,然后我我是想那么说,我是那样的感受,但是我说不出来,大家是不是都有过这种感受,就是我心里边已经有了感觉了,但是我还不能够表达,还不足以通过语言把它清晰的表达出来,让
让人知道我感受到了什么,而这个时候即便你表达不出来,只要你能说了,其实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到的极致,你能够清晰的表达了,你就可以在更多的人,更多的层面,更多的场合去表达去结石去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说你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是你吸引来的,所以说你是怎样世界就是怎样,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会吸引正直的人,你身边
你身边正直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你是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你也会吸引巧言令色的人,你身边巧言令色,勾心斗角,心心又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而当你心有所得,吸引来了你向往的人,你可以与他去切磋琢磨的时候这是一种快乐,这也是一种德不孤必有灵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外界的呼应而来,所以说不亦乐乎,是一个快乐是由外而来,由外到内的一个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其实也有两个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一个是说你对待别人,你对待别人,别人不知道你,那些本来就不认同你,不了解你的人,你对他们没有丝毫的怨,没有丝毫的指责,你对他们怀的两种心一种是包容之心
还记得我们那天读到的那句 巨马上师,其道久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阿若得其情,哀矜而勿喜。当你修为到一定程度,别人不能够了解你,不能够认同你,甚至来对你质疑,横加指责啊,说你这都什么社会了你还君子,你还这个什么嗯,求道谋道不谋食你,你,这啥也太天真了,当他还来笑话你的时候,你怀的是悲悯之心,觉什么,觉就是学是什么,学就是觉,觉悟的绝,学,绝者,孝者,笑是效仿的,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效习的过程,觉悟什么?觉悟人之为人,觉悟人为人知道
孝什么,效先贤之行为,去学习那些先者,比方说论语里这么多先者,他们是如何做的,包括你身边那些为你所敬仰的人,为你所感佩的人,学习他们,像他们一样去为人去处事,这是真正的学,所以学一定不是只在头脑中学,一定不是词章之学甚至不是训诂之学,他是儒者之学,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断去完善自身的学。
当你把关注点放在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患人不己之,而患不知人也,你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你,不认同你而心生烦恼,甚至是怨恨,而是看到那些还不知道学的人困而不学的人,你会对他心生怜悯,你会觉得他好可怜,都困顿成这个样子了,他还不学习,而没有丝毫的怨忿,甚至你会利用自己各种机会去感染他,去影响他,希望他早一天觉醒,希望他早一天和你一起去修习人生修习大道,所以这才是一个仁者所为,你怎么会去愠呢?你不会心生愠恨。
所以这是说从那些不知道的人,还有一个是说有朋自远方来,来的这些人最初是认同你的最初是被你吸引而来的,最初的是希望和你一起携手,同修大道的,但是他来了之后通过你们进一步的交流,你发现你们之间没有想象中的那个默契,他也发现你不是原来他看到的那么完美,那么高大,那么高大,而后你们之间又远离了,人不知,这个不知就是朋友的不知。朋友的不知会让你更多的感受到伤害和失落,甚至是失望,甚至是气愤,而如果说你对于朋友的不知,你都能够心无怨恨,那你的修为就更高了一个境界。因为那些不认同你的人,不了解你不不知道你,你是有思想准备的,你是能够接受的,而这些原本认同你的人,原本你认为是朋友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人,对你的不认同,对你是具备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够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一个更高的修为了,所以我们去感受论语中的每一句话
会针对于我们的修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而有更深层面的感知,这就是论语,常读常新的妙处所在,这也是他致力于本,而不是致力于末的妙处所在。
如果说他把一件事情致力于末,说的非常详细,就会框在这里,我们无法从之去感受到更深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停顿一下,大家去感受一下。
这就是本和末的区别,这就是说我们去学的是本,我们就可以不断的去深入,随着我们自己人生阅历,随着我们修习的深度,随着我们修为的境界的不同,而能够一步一步的去深入,去感知这个文字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浅、深和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潜意,它的显意,显意,就是它文字上文字本身的表达出来的那个意义,深意就是我们自己能够感知到的,而我们自己能够感知到的是与我们的修为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修为到第1层,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第1层的深意,等我们修为到第5层,我们就能感受到第5层的深意,等我们到了第50层,我们能够感受到感知到第50层的深意,这仍然是在一个感知层面,是在一个领悟一个体悟层面。
那什么叫密意,密意就是我们做到了第几层。就像昨天,我去给外甥他要他要返校了,我给他去准备行李,然后说把衣服有一些需要买的新衣服用水泡一下再穿,我又不敢用热水泡,我怕到时候会变形,因为有一些含毛的含绒的,当我的手进入到那个凉水中,把衣服泡进去的时候,我体验到了一个字寒彻骨,这三个字,什么叫做寒彻骨,我之前只是在文字层面知道寒彻骨当我的手真的进入到三九天的寒冰水中的时候,我切心我全身心都知道了这三个字寒彻骨。
说梅花没有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以前只是把它作为文学,说这几个字描写的真准呀,真准确,真生动,真形象,但是你以为你理解到了寒彻骨就是特别冷啊,就是特别冷的那种,冷到骨头里,但是你什么时候没有把手放到三九天的冰水中,你什么时候没有得这个寒彻骨的密意?当我把手放到寒彻骨的冰水中,我感受到那个凉一点一点渗透到我的骨髓里,然后通过我的骨髓又渗透到我的全全身的时候,我的全身都感受到了那种凉的时候,我才用我的全身心知道了什么叫寒彻骨,对,还有透心凉啊,这些字是需要你用生生命去感知,用你整个的身体,用你整个的身心,用你整个的生命状态去感受到,你才得了他的蜜意,你才能够对它运用的得心应手
包括我坐在水边,看着那个水吹那个江面,江面上起了一层波纹,我才知道什么叫吹皱一池春水。当我 看到那个水面上阳光出来照在水面上,然后那个有一些照在那个褶皱的那个水面上,然后我才知道了什么叫波光粼粼。
所以 我们都说苏轼的诗特别的打动人,大家都喜欢他那一首,嗯何妨吟啸且徐行
什么时候你不能够手持一张竹,一只竹芒,然后穿行在竹林之中,不能够在风雨之中有一次这样的亲身经历,你永远不会体会苏轼这一句话背后的胸怀,背后的气度,他所承担的,他所面对的他所向往的,他所坚守的只有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到他的那座山,不是一定要带着他那里蓑衣,而是说你身处那样的情境之中,你整个的人,你的生命状态,就在那个情景之中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与他相呼应,感知他那个时候的生命状态
所以到了蜜意 ,并不是你的头脑,并不是你通过我们一遍一遍就可以感知的,而是你要用你的生命去践行,用你的生命与先贤相呼应,与大道相呼应,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它的起源在哪里,它的起源都在于一个学字,你志于学。
这就是为什么把学而篇放在论语的第一篇。它告诉了我们,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打开这本经典的时候,你站在经典的大门之前的时候,你唯一要怀揣的就是这一个字学。
你有没有怀揣的学子来求学,你有没有做好学的准备你知不知道如何学,你知不知道学什么,你知不知道学习什么?你知不知道学习是有次第的?
大学里也讲了,物有本末,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定要知道熟先熟后,学的先是什么
第2句就说了,学的次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这就是学的先,先去学孝悌,先去行孝体。
我们刚才说学者觉也效也,所以学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知的过程
他一定不是一个只是捧着书本的过程,只是今天我又学会了哪些剧,我今天跟人交谈的时候,我就可以口吐莲花,这不是真正的学,所以学而篇我们首先要知道必须学
夫子说了,人有三三等,上等人生而知之,中等人学而知之,困而知。困而学,学而知,中等人中下等人是困而学,学而知,那最下等最次一等的人是什么?困而不学?那这样的人就永远难以觉知。
所以学是一个法门,是一个关键,而学也要知道学什么,学,在明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第二章学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知道,必须学,生而为人,不学不知道,必须学而学又有次第。
其实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就是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句里边,不亦乐乎,悦是一个什么状态,是一个很开心的状态是吗?发自内心的开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是一个什么状态,同样是一个愉悦的状态,只不过他是因为外界而来,人不知而不愠,不愠是一个什么状态,是一个中和的状态,平和的状态,那他总而言之是一个愉悦的平和的状态,在这三句中我们去感受是不是这样
那愉悦的状态,再告诉我们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呀,是通过这样的状态去学,然后更加安在这样的状态里,这才是学的妙处。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为什么我们每天一学就鸡飞狗跳,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甚至我知道还有很多的孩子,不仅是鸡飞狗跳,还有心惊肉跳。考完试拿着那张考的并不满意的卷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走进家门,妈妈听到妈妈回来关门的那一瞬间,孩子心惊肉跳,一场腥风血雨就要来了,甚至还有的孩子更可怜的孩子,拿着这张卷子都不敢回家。
孩子,在孩子们 我的心中血字这么的可怕,他怎么可能去学?他怎么可能喜欢学?所以夫子今天开篇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你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然后你学了你有所得,唉呀,好开心呀,今天我又记住了一个单词,今天我又弄懂了一句成语,今天我又搞通了一个公式,我好开心呀,我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所以你看看夫子明描述的这个学习的场景,无处不是快乐呀,因为学习我还结交了朋友,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喜欢我,老师也夸奖我,妈妈更爱我,然后还有那么多的朋友,我可以做笔友,我可以做网友,呀,学习都是因为我学习认识的,我还知道了更广阔的天地,学习 真的带给我无限的快乐,有很多乐趣,所以我愿意学,然后我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道理,我知道了道之所在,然后即便别人对我不友好,我也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我不会因为别人对我不友好,别人不夸赞我,我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我就走向绝路,我不会,我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学的境界,这是学的结果,这是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学,学,无时无刻不是快乐的。所以一开篇夫子就给我们展示了学习的美妙。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多么美妙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里你能不爱学吗?你会厌学吗?你不会
但是今天呢,今天 目前我们的血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的学是苦不堪,难堪重负,是腥风血雨,在这样的氛围里,在这样的印象里,我们怎么可能期待我们的孩子喜欢学,所以问题出在哪里?
不是孩子不爱学,是我们把学习太恐怖了,学习变得这么恐怖,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所以开篇我们一起去看诗一下夫子所给我们呈现的学习的那个状态,学习的那个氛围,学习的那个美好学习的那个前景,学习是为了人不知而不愠
当我们的孩子可以懂得了学了之后就可以人不知而不愠的,时候没有人理解我们,我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的时候,同学不喜欢我们,老师不夸奖我们,我们仍然可以生活的很好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是快乐的,我们的孩子就是安全的,我们的孩子就是一棵大树,他可以自己凭借自己的根牢牢的站在那里,不怕风不怕雨。
所以通过今天这一天,我们一起去反思,如何呈现这样的学习状态?如何去感知这样的状态?如何可以安在这样的学习状态?如何可以成为这样的学习状态?
好的,今天的晨读和分享到这里吧,感谢一直在线陪伴共学的师友,感谢一直还在为我点赞加油的师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