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称张顺为浪里白条,是形容他在水里的功夫挺好。你看,他在船上斗不过李逵,他就把船撑离长江岸边,李逵以为他胆怯,便蛮狠地追上来,哪知张顺一头跳到水里,也把李逵揪到水里,在水里把李逵恨不能淹得半死,好在及时雨宋江的情面大,才劝阻张顺手下留人,不然的话,十个李逵也报销了。
其实,在我家乡苏中里下河水乡的蒲场村里,也出了一个像张顺那样擅长凫水的人,这人就是小姜。不过,小姜那时不叫浪里白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称他为“水獭毛”。
小姜从小水性就好,他能一个猛子扎下去,从龙潭河的这边一直钻到龙潭河的那边,到了彼岸还不露出水,他还要在水底下趴伏在河床床沿上好一会,然后才露出水面。他的这一身好水性,跟谁学的呢?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实在是大伯驮弟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人们并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耍水的,单晓得他每逢夏天到蚌蜒河里凫水时,他还能像那些大小伙子摸到一脚盆河歪。也许是因为河歪越大,嵌在水底河床板结的泥土上的身子就越稳妥,他人小力薄,只能摸些小的河歪。不过,摸小河歪能摸满一脚盆,还要小伙伴相帮着才能抬回家,更加凸显了他在水里的功夫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他的耐心让人不可小瞧的。
但是他之所以被那个在村里说话有些分量的人唤做“水獭毛”,是因为他跟青梅竹马的女友约会被人发现了,人家告到他家里,他父亲追着他要拿鞋底抽他,他没办法,正好是夏天,他一头就扎进屋西山边的龙潭河里,许久也不出来。他父亲喊他说不再打他了,让他赶紧上来吧。他父亲还说那些人就是冤枉他了,他才十多岁,哪里就懂得男女之事了,简直是六月天降雪,比窦娥还冤呢!他父亲喊了许久他才上来。
这个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不相信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会跟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亲嘴,相反的都对他水力大特别赞叹不已,事情被一个资深文化人知道了,那人说这个孩子简直像水獭毛。他的本意是看似贬他实则是褒扬他,也暗合村人常常给孩子起贱名,什么狗剩子、蛇粉、牛锁和羊扣以及马小等,都是村里人给自家孩子起的贱名,说是名字越贱越好养,孩子越能安然无恙地长大。小姜的父母知道了,不仅没恼,相反的很高兴,因为民间有一个俗语: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他们担心小姜会耍水会在水里出个三长两短,今儿个被那满肚子都是墨水的人称儿子为“水獭毛”,孩子指不定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他们能不高兴吗?他们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水的人说的话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的这一绰号不久就让全村人知道了,人们都喊他“水獭毛”,反而他的名字渐渐的被人遗忘了。
村人们不再喊他为“水獭毛”而改称他为“浪里白条”,是在他二十三岁时救了一个小孩子以后。那个时候他刚结婚,正跟妻子共同开了一艘机帆船往返于咱村蒲场里跟东台之间,专门载客,那个时候还没公路,他们夫妻二人的机帆船就相当于水上滴滴车。他的水上滴滴车不同凡响,能载好多人,生意出奇地好。
然而,有一天村里有一家孩子突发急症,村前唐刘庄医院救治不了,要送到离村十多公里的戴南镇医院抢救。但急水难下篙,一时半会找不到客运船,他们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小姜。救人如救火,你咋不早说呢?小孩的父母被小姜落头落脑地一顿骂,小姜就拽过妻子,直奔机帆船,把病了的孩子和他父母都载上船,赶紧往唐戴河劈波斩浪地开去,往戴南镇十万火急地开去。
谁知好事多磨,也许是小姜太心急,机帆船到了戴南镇,船搁浅滩了,离岸还有丈八尺远。此时正是冬天,水里还是很冷的,但救人要紧,小姜赶紧抱着孩子下水。他高举着孩子在水里走,过了浅滩,到水深的地方,他硬是踩着水,把上半身露出水面,他高举着孩子,孩子身上一点水星子都没溅上。他把孩子紧赶慢赶地送到医院,等到妻子和孩子父母把船好不容易拢上岸赶到医院时,小孩已经脱险了。但医生说如果晚来五分钟就不行了,让孩子父母倒吸了一口凉气,也松了一口气。他们暗道侥幸,好在遇到了小姜啊,不然的话,他们的孩子就没救了。
人们都知道小姜身穿寒衣在水中踩水,这身过硬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浪里白条。他们都不再喊他为“水獭毛”,而是喊他为“浪里白条”,他手举小孩子在水里踩水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