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德经》之二十七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4:26 被阅读8次
    品味《道德经》之二十七

    品味《道德经》之二十七

    【原文】

    善 行 无 辙 迹 ,善 言 无 瑕 谪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是 谓 袭 明 。故 善 人 者,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不 贵 其 师,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大意解读

    善 行 无 辙 迹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于做事,没有做事的痕迹;善于说话,说出的话没有缺点错误。

            很有一切刚刚好,不多也不少的意思。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于运算,不用借助运算工具;

            很有一切都在胸中,如数家珍,拿来便用,不须运算的意思。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善于关闭,即使没有门栓固定,也不能打开;善于捆绑,即使没有绳子约束,也不能松解。

            关闭、捆绑都是约束的意思,这些善于约束,看似约束别人,实则约束自己,很有心地无非是真戒的意思。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是 谓 袭 明 。

            因此,圣人始终善于救助别人,所以,不会有被舍弃的人;始终善于救助万物,所以,不会有被舍弃的物。这就叫做袭明——从道那里承袭过来的光明。

    故 善 人 者,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所以,先明白的人,可以做后明白的人的老师,后明白的人,是先明白的人(老师)存在的资本。

    不 贵 其 师,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不看重老师,不偏爱资本,虽然明白,却没有一个明白在,这是为道的精要玄妙。

    【读后略议】

            这一段开篇五个善,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由此推导出的“袭明”、“要妙”,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常理上,更是让人不可思议,然而,正是这些不可思议,彰显出了道的玄妙。

            这里的“善”,有合适、恰好、善于的意思,其实就是道本有的功能妙用。

            谁能做到这个“善”?唯合道的圣人。道廓然无相,包太虚,生万物,没有善与不善,好与不好的分别对待,所以,合道的圣人眼里万事万物平等一如,各得其所,不会舍彼取此,故无弃人弃物,这就是道这个层面的明。道的明,是无明无无明,通达豁然,圣人得之,故曰袭明。

            道生万物,人人都在道中,只是知与不知耳,知者为圣人,不知者为凡夫,所以,圣人才可以做凡夫的老师,凡夫一旦了知,就是圣人;没有凡夫,也就无所谓圣人,所以,凡夫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衬托与资本。

            总之,凡圣本无差别,若贵此爱彼,就不是道心的本分了。道无明无无明,是为真明,人若无智无迷的计较,就是真智,这是为道的精要玄妙。

          善是无为状态的发挥,明是无分别处的通达,妙是平等心里的自自然然。

    品味《道德经》之二十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味《道德经》之二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yz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