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育儿互动教育
让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

让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

作者: 生之惑 | 来源:发表于2016-10-23 10:59 被阅读1927次

我从今年开始接触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阅读武志红老师、孙瑞雪老师、李雪老师等著名心理学家的著作,发现了我在育儿过程中犯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我渐渐意识到给孩子爱和自由的重要性。

我发现我的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在慢慢减少,对学习反感的情绪越来越多,完全靠家长督促,这跟我小时候学习的态度相差太大了,完全没有我小时候那种对知识的渴望。通过阅读,我找到了一些原因,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权威的控制”。没有人喜欢被控制,谁都渴望自由。有控制就会有反抗。然而孩子是弱小的,在权威的父母面前是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表达正常的反抗情绪的。有时候这种反抗可能连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但是却压在了他的潜意识深处,当积攒了很多不能表达的愤怒之后,这种情绪就需要释放,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发泄,孩子就会用拖延、慢、敷衍来隐性攻击父母,在父母越在乎的事情上抵抗,他不愿意好好的配合让父母达成目的而享受快乐。

当孩子想玩的时候却被父母叫去上课、写作业,他心里一定有千般不情愿又万般无奈,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他只好在家长强制让他坐在桌前写作业的时候在大脑里想像着他想玩而没玩上的某个事情的场景,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这时候家长就发现,明明作业很少,为什么孩子要写那么长时间,而且还记不住,怎么催都不管用!这种慢正是被催出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开始有点着急了,我太了解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情失去了兴趣,那么他是没有动力把这件事长久坚持的做下去的,更别说取得什么成就了,成人也一样!而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当他对学习产生了厌恶之心,几乎没有了学习的内驱力,那么我是继续站在理智的高度逼迫孩子去学习,认为孩子还小,现在还不懂学习的重要性,长大就好了,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呢?如果继续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可能在家长的权威和不断的催眠下,大脑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精神上不接受,于是就会用拖延和慢来对抗。一方面他自己并不情愿去做,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声音告诉他这很重要,不能放弃,这样就会产生分裂和神游。如果让一个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来学习,那好像我们已经没有把这个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是训练他体现某种功能价值,当成一个学习的工具而已。即使他以后学业有成,可是却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没有自主意识,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甚至不能健康的组建家庭过幸福的生活,这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普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原因,也是成人拖延症的主因之一!我们的创造力一开始就是被打压和不被接受的,我们活着仅仅是因为我们有某项功能,而不是因为我是“独立的人”,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明明大脑是知道很重要,应该去做的,然而潜意识并不情愿。心理学上说人是靠潜意识活着,而不是靠头脑活着。潜意识控制身体,这样就出现了说的多做的少,光说不练或者做起来很累的事情!所以童年的经历将直接影响成年之后工作的态度。

心理学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是有自然修复功能的,当这个孩子在现实中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就会沉浸在某件事中无法自拔而成瘾,比如迷恋玩游戏、迷恋电视、痴迷看书……,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获得绝对的掌控感,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修复自己的内心。心理学界已经证明,网瘾的孩子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法保护修复自己,以避免自己得精神分裂症。这是生命的本能,是他自己不可控的,如果家长不了解而去粗暴的干涉,只能让他的内心充满恐惧,越走越远。

于是我决定给我家牛童鞋实施“爱和自由”,修复他的自我,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为了减少外部干扰,我选在暑假期间。可是当时我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自己的内心尚且住着一个受伤破碎的小孩,还没有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所以当孩子回归自由之后开始退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无法给他健康的抱持性环境,变得非常焦虑。虽然理智上我知道需要给他时间修复,可是这需要多久,我也没底。勉强把暑假作业完成。开学之后,牛童鞋并没有好转,他依然沉浸在退行的世界里,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动力完成与学习相关的作业任务,我开始着急,或忍不住发脾气,或讲很多的道理,然而一点作用也没有,他越来越没有力量,整个人都没有精气神了。他只有在学校的沙坑里、绿化丛中的秘密基地里、在他当成宝贝的石头、树枝、泥巴里才能认真、投入而快乐,我除了接纳他这些需求之外,不能给他想要的爱的环境,不是不想,是我也没有能力。

我不断的继续学习,寻找答案。我越来越发现,没有人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因为答案就是“我自己”!只有我不断的成长,修复自己的童年创伤,我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那段时间,我接纳了牛童鞋的当下,承认他是真的做不到认真听课,而不是故意不做。这期间我非常感谢他的老师能理解和包容他,当他真的做不到时,没有继续给他施压,也没有在他下雨天在外面玩的满身泥回到教室时责骂他。从我接纳他的那天起,他开始渐渐好转,先是钢琴课的表现发生很大的改变,效率大大提高,练琴积极主动,再也不用我催,让钢琴老师也惊叹不已。学习上,他开始渐渐的听一点他一直喜欢的数学课,偶尔也会听听语文、英语,最重要的一点,写作业的速度提升了很多,虽然质量不理想,但是跟前面相比已经进步很明显了。可是我是个内心焦躁的妈妈,看着朋友圈里他的同学们都在不断进步,而他还在缓慢恢复,随着期中考试逼近,我又开始担心他落下太多课程,跟不上怎么办?我总是把事情想的最坏,并把这种担心一次又一次的传递给了孩子,可想而知,牛童鞋内心刚刚升起的太阳几乎又落下去了。我身边还从来没有谁像我这样做过,我没有样本可以借鉴,朋友圈网络上又充斥着大量正能量、管教孩子的文章,这就让我开始有了动摇的思想,变得左右摇摆不定,这也是最糟糕的!

庆幸我能在这个时候参加“程念祖老师超前超常教育分享会”,程念祖老师是谁?他是北京八中少儿班(短学制)的创始人之一。最年轻的哈佛教授尹希,就是他的学生之一(程老师特别强调不要师以生贵,反对带学生的名字宣传)。程老师今天的课程对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又如此及时,给了我一剂强心针。根据程老师从业30年来的数据统计和对这些孩子的观察,他说,小学四年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玩好、睡好,而成绩并不那么重要,学校家长注重的不应该是掌握多少知识、考试的分数,而是让孩子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说实际上对自己要求完美,学习努力、考试追求完美的孩子反而是值得警惕的,这样的孩子通常内心非常脆弱,对自己没有认同感,用外在完美的成绩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寻找存在感。他说,内驱力没有被破坏的孩子,可能在小学阶段成绩上并不突出,但动力没有被破坏,而且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后劲很大,到初中高中很容易赶上来。八中少儿班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历年实验学校的高考成绩也能证明。这些孩子更有活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当我跟程老师说了我的担心之后,他说:“你用不着担心,你担心也没有用!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这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让我心头一片清明!

蒙特梭利说,婴儿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每个生命在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胚胎。世界万物,都有各自的位置,承担着属于自己的使命。也就是说孩子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他独特的风格,这个精神胚胎会指引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行使自己的使命。所以孩子并不会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前进,他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的路,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拉着他背道而驰,那么他将用毕生的力量来反抗,努力回到自己的道路上。很多心理学家称这个过程为“回家的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力量反抗家长的权威,一旦当他觉得自己有力量时,他一定会把父母的控制带给他的伤害加倍的还给父母,努力回到自己的轨道上,这个时期一般在青春期时会爆发!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回到自己的路上,这条回家的路困难重重,有些孩子可能在面对他不能承受的痛苦时彻底的趴下,再也回不去!更有些孩子无法承受痛苦选择逃避误入歧途!

程老师经过30多年的统计和观察,使用专用软件计算,跟普通孩子相比,超常儿童早期能力发展水平,在语言和数学方面与他们接受语言、识字等早期教育的时间早晚没有规律性关系。程老师认为智商是先天的,智商的高低不是以语文、数学成绩来衡量的,统计显示超常儿童的思维能力超于常人。因此,程老师说这就是实验学校入学考试通过思维考试选拔的由来。但是他反对为了入学刻意培训,这就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程老师也说,智商先天不突出的,可以靠后天科学的引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反之,一个高智商的儿童也有可能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折了翅膀。八中少儿班的孩子至所以那么优秀,程老师说,在孩子入学后,他们也会用一年的时间给孩子们清毒,清除家庭教育的限制理念,让孩子回归本色。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到底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做,我这一路走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有没有问问自己有没有问题?到底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他的感受?他愿不愿意过父母给他指定规划好的路?我们看到并接受的是孩子本来的样子,还是我们希望把他打造成我们想象的样子?是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还是把他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是培养他拥有独立的人格,还是培养他拥有某项功能的价值?程老师说,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是在考试分数中成长起来的,可能很难接受和想象让一个孩子自由的玩耍。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是不管他,随他去,那他就完蛋了!”这个“完蛋”的结论从何而来,是自身的体验还是放手实施的结果?这好像仅仅是家长想象出来的!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来自于我们父母的传承和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这已经内化到的我们的心里,成了一种轮回。所以真正需要觉知的是家长!应当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控制孩子,推着他们前行?是我们小时候不被满足的需求?还是我们没有能力实现的自己的理想?我们是不是把这些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背上承重的负担,我们所担心的孩子做不好而想象出来的这样那样的后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能掌控的恐惧。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育儿专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得出结论,人的精神胚胎会指引一个人走向社会认同的正能量的方向,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克服各种困难,修炼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并不会像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如果不管就会误入歧途,认为人天生就有惰性,生来就喜欢过轻松享受的生活。蒙特梭利说有惰性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被破坏而发生歧变了的成年人,孩子才不会!

父母总是怀疑孩子的能力,想当然的用自己成年人的眼光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当婴儿通过不断的努力把手放到嘴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终于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欣喜的时候,父母认为很脏,强行把手指拿出来;当孩子自己想站的时候,父母认为他的骨骼还没长好,不允许站;当他想走时,父母又担心他还没准备好会摔倒而想去扶他;当他想自己走过去、爬上去拿东西,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时,父母却及时的把东西拿给他;当他一岁左右,想尝试拿着勺子自己吃饭时,父母嫌他太脏,而认为他一定不能做好,不给他机会和时间练习……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干涉下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成长的体验和快乐,有些功能得不到使用而出现了退化使成长的过程拉的更长。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发现他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的时候又开始埋怨,给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怀疑孩子有问题而去求医。这个过程中,父母看见的都是自己的感受,从没有试着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剥夺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机会。现在的家长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英国著名的儿童医生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good enough)母亲就可以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完美的妈妈是最糟糕的妈妈,孩子并不需要为他扫平一切障碍的完美妈妈!

父女、母子一场注定要分离,6岁之后的孩子渴望分离的心情是家长难以想象的,他们并不喜欢家长帮他安排操心一切、围着他转,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满足自己的需求,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往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而很多妈妈不愿意与孩子分离,想把他牢牢的固定在自己的可控范围,这不行,那不对!有些孩子生命力没有那么强,为了讨好父母会做出表面高兴接受,可是内心反感,因此学的多记得少,而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可能不容易屈服,就会调皮反叛,上课不听课。这么大的孩子内心如此渴望独自前行,又害怕失败,他们仅仅是需要家长用爱来陪伴,而不是用控制或者代替他们解决问题。当一个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学习太难了,我不想学了!”请相信他一定不是来请你告诉他有什么好方法怎么做,他只是想要表达,学习对他来说太难了,难的让他沮丧的想放弃了。他仅仅是希望这种困难被父母看见,了解他当下的心情。

今天程老师的课程给我吃了定心丸,让我知道我的方向是正确的,已经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这让我有了信心和底气!一路上我激动不已,�一到家,我就真诚的跟牛童鞋道歉,告诉他,我今天听课了,老师告诉我拥有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过去妈妈总说你不学习以后长大怎样怎样,这些都是妈妈想错了,明天是不能想象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又跟他说:“学习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医生要给病人看病,老师要给学生上课一样,是必须要完成的,不论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要上学,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在这个世界的未来就有一个位置等着,到底这个位置在哪?是干什么?也许是科学家,也许是医生,我也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会知道,这个位置一定是最适合你的,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你的任务做好,我把我的任务做好,你如果需要妈妈帮忙,我很乐意帮助你。”当我们聊到这里,牛童鞋一遍遍的跟我确认:“我以后不一定只能去扫马路干体力活?”我说:“当然!”“可是我不喜欢学习。”我说:“没关系,你现在不喜欢 ,也许有一天你想了解你需要的知识,你就喜欢了。”“那要多长时间?”“也许一年,也许三年,也许十年。”“那我现在不听课不认真,以后补就来不及了。”“一定会来得及的,只要一个人想去干一件事,就会不怕困难,只要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别人用几年学的知识你可能一个月就学会了。比如今天上课的程老师在小学时就是差生,他到初中时突然醒悟,用自己的方法一个学期就赶上来了。”“真的吗?他用了什么方法?”“他说他是通过认真预习,每天的课程他都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天上课时,他在听老师讲课时会想,这个课如果让我来讲,应该这样说更好......,他还常常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老师讨论。”“那他长大一定可以当老师!”“是啊,他真的当了老师,而且是非常棒的老师。”聊到这儿,牛童鞋眼睛放光,无限憧憬......

让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保持他原来的样子,让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放手吧,让他回到他自己的路上,用爱来陪伴!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

相关文章

  • 让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

    我从今年开始接触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阅读武志红老师、孙瑞雪老师、李雪老师等著名心理学家的著作,发现了我在育儿过程中...

  • 寂嫣然第110条60秒

    打开简书,收获一条分享: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让孩子“如他所是”背后的隐喻是孩子“被看...

  •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爱, 是如他所是; 非如我所愿。

  • 阅读中疗愈.疗愈中成长

    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成为我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

  • 如他所是

    1.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2.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

  •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 这句话是说爱一个孩子,是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

  • 当我遇见一个人 读后感

    引言……李雪说,爱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有多少人能做...

  • 《当我遇见一个人》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随着相应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亲密肢体接触对孩子的童年...

  • 2019-04-28

    正如那句“爱孩子,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信任孩子,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形成自己独特且完整的人格,这便是...

  • 主题:都说教育就是如孩子所是,难道任由孩子打游戏不管吗?

    问题:都说教育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可是如他所是,就是任由他玩游戏而不管吗,的确,管也不管用。到底该怎么做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ah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