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饶良街戏曲魅力
饶良位于泌阳、赊店之间,为宛东古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近现代拉锯战争,匪患兵祸,民不聊生。
虽历经多次战火,饶良人民一直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工作生活,见证着历史变迁。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乡土文明,其中以豫剧为代表的戏曲,就是乡土文明最主要的代表。
过去戏曲垄断于地主富裕阶层,教育不普及,社会上文盲居多,大多数人通过听说书唱戏的接受教育,才知廉耻、辨忠奸、明善恶。戏里阐明的道理,能端正为人处世的方式办法。
戏曲之所以在最广大群众中流传并不断发展,是与其特点分不开的。豫剧,汉剧,越调,曲剧这些剧种,委婉动听的曲调,通俗易懂的台词,听着亲切感人,道理明确深刻,生活气息浓厚。人人爱习,家家爱听,村村爱看,朗朗上口,所以才能长盛不衰。
哪里只要起戏,如有名角登台,方圆十数里的人们,便互相攀伴,老少相扶也要去看,村庄有些戏迷能撵几个台子追着看。因此,群众常把戏称为吸和系,一看戏就被吸着了,再看就要系着。
每当煞戏后,人群虽然四下散去,仍有女唱男哼的仿学之声,甚至一生不忘,终身受益。戏曲故事内容多是弘扬古今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生活气息浓厚,所以,人们看后深受感触,反响强烈,能产生邪徒昏官人人恨,志士忠良个个学的效果。所以,戏曲人称高台大劝。
饶良镇文化积淀丰厚,各种文艺及戏曲,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朵朵鲜花,均留下历史的烙印,综合耳闻目睹及和老人座谈,记些戏曲文艺的历史,很有必要,现聊述概略。
02 “曲剧戏祖”:南阳大调曲子
清末至民国年间,接官迎招,有身份的富裕之家款待客人,都要在客厅摆上琵琶、三弦、筝、琴等乐器,士绅富商大多会弹唱一段南阳大调曲子,有板有眼,鼓头开始鼓尾结束。
曲牌如汉江、书韵等。曲名成段的数百个,如火焚纪信、游四门、黛玉悲秋、打面缸、踢毽等,每一段都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寓教于乐,启迪世人。
人们视何种场面,而选唱对题的段子,儒雅层面的人多时,会唱上好几段。
家住杨叶庄的李干臣老师,当年任饶良区文化馆长。他和蔼可亲,受人尊重,他组织了街道上爱好大调曲子的文雅之人,每晚集聚在西楼院前厅的文化馆演唱。每晚操乐器的数人,会唱的互相谦让,唱上几段,活跃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当年会唱的有数十人,当教师的、经商的、学过生意相公的、高成份的,如张贯五先生,张书申先生,起伦、起华弟兄,戏楼后张家的耀更、晓南弟兄,工商联主席胡国玺老人家、杨文铎老人家,张书臣老师,三中邢云波老师。年轻些的有李玉章、邱应珍、翟志海、张运章、王汉玉、张国照、程广杰、邱成章诸先生。
会计唐书义老人能唱,会抓筝;尚学文先生能弹会唱;伴奏的张会吉、张国志能弹会唱。老一茬能唱的多已故去,我知道饶良街青年时学唱,今已暮年的邱应珍先生健在,已动员他把能记的唱词写下来,免得失传。
后来的高台曲子(曲剧),是大调曲子演变而来。清末民国年间,戏曲演出活动已在民间普及。京城演京剧,而地方由于地域和传统的原因,群众都喜欢当地的剧种,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戏曲。
据史料记载饶良周边传统庙会三十六处,饶良街每月都有庙会唱戏,主要集中在春季秋季。春天是名目繁多的传统庙会,实际是物资交流大会;秋天唱戏为水会。
就是农闲了,场光地净之时,几个村子合作唱几天大戏,村邻相聚,亲戚走动,悠闲娱乐,热闹几天。另外集镇上和乡村往往有唱戏酬神,求雨、还愿,唱堂会等事由。
清至民国戏曲活动属于高潮阶段,常在饶良地区演出的不外乎四个剧种,汉剧(二簧戏)、越调、豫剧(梆子戏)、曲剧。
03 雅如京剧:汉剧(二簧)
饶良有汉剧班底,杨桂林老人是领二簧戏剧社的先生,二簧戏经常在街道搭台或在戏楼演出,名演员周九,玉续,玉明等人,饶良的老年人大多闲时会哼几句二簧腔,北丁庄后来成立了个汉剧团,除演出外,本地人自娱自乐。
汉剧品位高雅,固定戏词,不能乱编胡唱。敬神还愿、梨园弟子祭俸庄王,多是汉剧,梆子,越调。
曲剧历史晚,不俸梨园庄王,还愿祷神没有人请,现在,不讲这些了!
据传戏曲是从唐朝兴起的,唐明皇成立梨园,唱戏的称为梨园弟子。但有一传说是,皇帝的妃子生个小王子封为庄王,他有个哭闹的病,朝中皆知,皇帝发愁。
春至,皇帝带妃子小王子等众去梨园观花,小王子见文武百官穿戴五彩官服,宫娥才女穿的五颜六色,花红柳绿,小王突然笑了。后来皇帝就叫宫娥、文武大臣、太监等众,经常举行这样装扮活动,热闹一番。后来传至民间,从简单的形式,演变成戏曲演唱的艺术活动,成为现如今的戏剧。庄王也成了梨园子弟的祖师爷(不是春秋时楚庄王)。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庄王生日,梨园行当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据传庄王看到艺人演唱,就非常高兴,他爱看丰富多彩的节目,在开第一场加官戏中,包括五谷丰登,六味杂陈。
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出场叫五谷丰登,六味杂陈指的是配角、检场、箱管、写头、乐器、文武场面等勤杂。当然某些剧种有发展变动,但唱戏能使五谷丰登,是朝廷老儿御封过的。
梨园弟子怀念庄王,专业戏班每逢三月二十三,都要隆重纪念,杀猪宰羊,搭龙棚,烧香表,放鞭炮,活动时邀请当地士绅名流,和帮助过戏班的各行业朋友,这样的活动显示出艺人的敬业和威风。
祭庄王活动,饶良街在抗日战争结束时,国民党乡政府支持组织过一次,当时有马戏团、杂技、说书的、唱唱的、打莲花落的、黑棚白棚、跑江湖卖大力丸的、卖膏药的,集会影响很大。自此以后俸祭梨园庄王的活动停办,直至如今。
解放后,源潭镇谢永昌的汉剧班子常来饶良演出,一九五五年改称唐河人民汉剧团。饶良戏楼虽不存在了,但一九五八年建了戏院,唐河汉剧团常来,能演出很多天,剧目有《一捧雪》《二度梅》《三顶本》《龙虎斗》《对鞭》《清河桥》等。著名演员有赵小娃,何旺,李玉续,小贲颅等。
汉剧艺人屠建章,组建一家民间剧团,也常驻饶良演出。赵小娃是公认的武生第一,但后期嗓子坏了,音量不足。屠建章名列武生第二,会的戏很多,能替演多种角色,他的戏班人员不多,但每位均身兼多能,出将入相有条不紊。有一姓吴的盲人琴师,听准鼓点,拉的板眼明晰,叫人称奇。
每至春季物交大会,各剧团对戏,分设竞争奖项,因汉剧细法,不及其它剧种看戏的人多,屠建章刷海报演《三气周瑜》能使观众如潮。因他有绝技,戏至周瑜在芦花荡遇张飞残败后,气的吐出大口鲜血,屠建章吐红太吸引人了,颜料填在嘴里,不耽误唱腔,此技不知失传否?
北丁庄人孙玉林,组建丁庄汉剧团,戏剧教师有杨明秀(唐河安棚人)、李天义(镇平县人)、张付从(大冯营人)。主要演员杨桂林(须生)、彭更新(旦角)、高雪彦(闺门旦)、丁玉记(生角)、张自书(生角)、丁宗海、王海山(大静)、王遂山、王留成(红脸老生)、孙海营(闺门旦)、丁宗焕(旦角生角)。
常演出节目《四郎探母》《战秦琼》《过昭关》《劈三关》《陈京思搬兵》《高唐州》等传统古装剧40多个,60余人参演。
丁庄学汉剧的人多,劳动中能听到多人哼二簧。丁庄剧团能登台演出的有40余人,教习严格认真,经常去周边县乡和春会上演出,深得饶良附近区域群众好评。
一九六六年改演过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现代剧目,后解散。一九八五年后潭北村、丁庄还有十几名汉剧演职员,加入唐河县张湾汉剧团。
04 “小眼兰”越调剧团
最难得的,是饶良培养发展起来的越调剧团。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战时期,鲁山县张官营一个很穷困的小越调科班来到饶良街,演员全是在各地招的男女小娃娃,道具破旧。
最典型的一次,是在饶良演出时,武打造型的演员王长发打侧旋,把穿烂的鞋甩到台下,观众大笑。
但饶良镇本街人看此剧团有基础功底,演出水平不一般,有发展潜力,街坊几位能办事的人商量,饶良有戏楼,虽是乱世,人们很穷困,但最后还是把贫困的越调戏班,商商量量留在了饶良街。
剧团演员到各家都能吃饭,演员认了好多干娘干亲,和街坊人家打成了一片,融入了饶良街社会群体中。
著名演员有李秀兰(小眼兰,旦角)、马成、黄玉山、张喜要(须生)、李喜英(小黑妮,生角,旦角)、大才、斜子二人(黑头)、广亮(布衫丑角)、娃娃(官丑角)等二十几人。其中袁遂德(小生,丑角)精明会处事,能交接待人,有领导才能,十七岁即为小越调戏掌班。
排演剧目有《火焚绣楼》《招风树》《刘墉下南京》《双骑驴》《白奶奶醉酒》等剧目,申风梅、毛小爱(爱莲)越调名家先后来过饶良,指导排练过节目,使剧团视野开阔,在改革发展中进步很大。
在饶良广大戏迷的帮助下,添置了服装,道具,又精排了节目,饶良小眼兰越调逐渐打响了!剧团住处在饶良戏楼,经常去外地演出,小眼兰的戏越唱越红了。
过去没有电器音响设备,演员全凭自己真腔本嗓的唱功吸引观众。小眼兰个子不高,但小个大腔,高亢有余音,俗话嗓子出笼。民谣讲,两天不吃盐,追看小眼兰,有些戏迷为看小眼兰的戏,跟着剧社跑看的大有人在。
据统计,豫南数县都没有泌阳一县戏楼多,清县志记载全县戏楼二十三座,到民国时还有十二座。其中饶良有三座,山陕庙一座,五虎庙一座,朱集一座(都为当时饶良区属),泌阳县境每座戏楼,小眼兰越调剧社都去多次演出过。
一九四七年饶良解放,桐柏军区二专署,泌西爱国民主县政府动员越调剧团参加革命。虽是战争岁月,但越调剧团是安全的,因饶良国民党民团和共产党工作队都以为越调戏班是本街人,对政权没有威胁,也有同情弱势的原因,使剧团平安过渡,命名为泌西县文化越调剧团,仍由袁遂德为团长,张喜要,李秀兰(小眼兰)为导演,演员成干部,晚年均为离休待遇。
一九四九年元月,泌西,泌东,泌北三县合一,泌阳县人民政府成立。文化越调剧团更名为泌阳县人民越调剧团,袁遂德仍任团长。一九五八年县委派姜静宇任行政团长,袁遂德为业务团长,六零年越调剧团整改,演员分至各地剧团和单位,袁遂德分到豫剧团任业务团长,李秀兰(小眼兰)数人分到邓县越调剧团,张喜要,李金枝等人分到社旗越调剧团。
剧团的演员没忘饶良街,认可饶良是他们的家,每次在县城或回饶良,见了乡亲,没有城里人的优越感和干部架子,婉若至亲家人,其中之亲情细事颇多,不再一一详述!
新旧社会演员两重天,旧中国命名下九流的是,戏子,王八,吹鼓手;剃头,修脚,拧灯笼;卖烟,裁缝,钉掌哩!
戏子是下九流之首,浪迹江湖。如没人请唱戏,居无定处。据传清乾隆是风流皇帝,注重戏曲,听说戏子无住处,开金口曰:天下庙观,戏子一半!自此唱戏的常住寺庙,有的青春己去,身残体弱死在庙中的多了。
可饶良越调剧团,遇上新时代,蒙了党的恩泽,集体走上革命之路,袁遂德团长,李喜英同志,载入中国戏剧史泌阳卷和泌阳文史中。越调名演员张喜要同志记载在社旗县志人物传内,越调剧团的名人,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