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总复习之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具体经验、知识开始学的,学然后知不足,然后才有追求。
细想起来,对学习的追求各种各样。有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展开深入探讨的,比如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有依照学问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而展开研究的,比如科学家、发明家;也有依照学问之间的义理而展开深入追究的,比如哲学家。还有一种学问,是贯穿天地之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现象事物,回答终极生命关切的追求的,这应该才是孔子所谓的这个“一以贯之”的真实内涵。所以,孔子的“一贯”应该从人格境界上来看。
说白了,学问知识都要由人来掌握。先学会了做人的道理,那么做学问、图事业、兴教化、治社会就都有了主心骨。
我们看孔子的学习经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孩童时期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有老师吗?有教材吗?恐怕都没有,靠的是社会生活。孔子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五而志于学”,初为委吏、会计,又到宋囗、杞囗游学,二十岁之前就已经精通周礼,还到洛阳向老子问道,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到三十岁以后,孔子名闻诸侯,大夫士人皆来问学,后官至大夫。可见,夫子不仅多学、博学,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典型的博学强记。
但夫子教人的时候说“君子不器”。我们看注解,大多解释“不器”为“通才”,实不见孔子是指“一贯”之才。
夫子所学自“十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一以贯之之道,是“下学而上达”之道。
《宪问篇》孔子告诉子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所谓“成己”“成物”,这中间的范围由小到大、由单纯到复杂、层次由低到高,涉及到一切世间的知识学问,涉及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然而这里面又是如何贯穿的呢?《里仁篇》夫子回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义而已。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色斯举矣”“修己安人”“无可无不可”,无不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本篇就从为此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认识夫子“一以贯之”的路标。简言之:仁人君子,其行也无为而恭,忠信笃敬;其学也常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志也,在忧道不忧贫。
程子《四书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路径和路标,循着《论语》编纂者的思路,学习一下夫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