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论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bb98ef5f272fa1cd.png)
孔子亲自讲什么样才算君子、怎么样做君子,《学而》第一章是第一次讲,即“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在第八章里,第二次讲怎样做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1.8)
孔子在这里讲了君子的四条原则或者要求:一是自重,二是讲忠信,三是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四是有错敢于改正。这四条,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也是普通人学习的目标。在《论语》里,还会有很多学生问怎么才算君子、怎么做君子,孔子分为类施教,会针对不同的人作不同的回答。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90bc040fa550eb25.png)
第一条,要自重。关于“重”,有不同的解法,最普遍的解法是庄重,邢昺(北宋经学家,撰《论语注疏》)解为“敦重”,朱熹则解为“厚重”。 由“品行”而言,谓之“敦重”;由“德行”而言,谓之“厚重”。其实,人首先是要自重。一个不自重的人,其品行、德行需要打个问号。不自重,何谈厚重、敦重?又何谈别人对你的尊重或者敬重?自重,就要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然后才能有威严,学习也才能真正沉下心来。学君子之道、行君子之道须有威,有威而后其言行可信于众,若不自重则不能有威信。
第二条,要讲忠信。忠,就是忠诚,忠诚于自己,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信,就是让人信任,办起事来让人相信。《易·乾》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卫灵公》也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忠信,是君子必备的品格。具有忠信品格的人,往往也是同时具有其他良好品格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衡。”
第三条,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无友不如己者,有两种翻译:一是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一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前一种翻译较牵强,儒家讲仁,广泛爱人,怎么会要求君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呢?孔子这里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指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 如,和……一样的意思。后一种翻译没问题,不过笔者认为,翻译成或者理解成要和那些学识、道德比自己高的人交友,也是可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c2c57dc21d053b95.png)
第四条,有错敢于改正。错误,是相对于正确而言,是指那些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观念或者行为。人最大在缺点或者毛病,就是很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错误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自己的认知,一条是别人给你指出来。如果能够从自己的内心真正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改正,算得上真正的君子。如果是别人给你指出来,而你能够主动接受,主动改正,无疑也是正确的做法。总而言之,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且能够敢于更正,无疑就是君子。
《论语.述而》篇第38章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可以看作君子的楷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