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

那么,好课的设计究竟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里面呢?我觉得是着重表现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
当然,我的课堂观是那种老师自我展示的理念。
正如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呵好深莫测。
这样的课再好,恐怕也只是盆景,剪裁得再精致也没有生命气息,缺乏野生植物的那种活力。

人只有在松弛、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灵感和思想的火花。
所以好课的第一个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
也就是说,课堂不够生活化,从而妨碍了学生的生活频道被打开。
所以,好课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教师能够迅速地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历史调整教学,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
历史视角和历史思考
建构性解读 解构性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既遵循其内在逻辑,又能够在开放的前提下得出一个比较严格的解释,这样,才能在解读中建构一节美好的课堂。
对历史课而言,课堂的边界指的是对事实、证据和逻辑的坚守,离开了这些东西的言论,不是新颖,而是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