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震古烁今的文学巨著,围绕它诞生了许多研究“红学”的学派,更有不少引人入胜的讨论作品的著作。今天要和你分享的就是其中一本书:《荣国府的经济账》,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称它为“奇书”。
称它“奇”,其一,作者用数学的方式,推演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个作者,并且后四十回的一部分和前八十回的写作风格相似,疑似是曹雪芹留下了部分手稿;其二,作者从经济、财产的角度解析了荣国府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机构,得出其衰败和没落的深层原因。
作者陈大康,1982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他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和图书馆馆长。
1980年,陈炳藻先生在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出新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写。而胡适与鲁迅之前就作过考证,结论都是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曹雪芹之手。正在复旦大学数学系就读的陈大康对陈炳藻先生的新论产生了质疑。
陈大康质疑该新论的依据是陈炳藻的统计数据只抽取了6万字,检查指标也只有14个。于是,陈大康把72余万字的《红楼梦》,前前后后查了上百遍。
第一步点清各回的字数,第二步点清各虚字在各回中出现的次数,以便计算它们各自的出现频率。比如前八十回用“越性”,后四十回改用“索性”。又如前八十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多用“更加”。甚至“脏”字的使用,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贵的王夫人或者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会说个“屁”字,而在后四十回的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
就这样,在检验了近80个指标,获得了2万多个数据后,陈大康对《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进行数理定位,最后得出了和胡适、鲁迅相同的结论。
在这一年的点算中,陈大康对《红楼梦》熟之又熟,并且产生了语感,他开始从文学意义上关注《红楼梦》,一些有趣的情节和细节在他脑中萦绕,成为本书成书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根据作者陈大康的思路,为你解读《红楼梦》那些经典情节后面隐藏的经济现象。
林黛玉家产之谜
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孤苦无依,靠着外祖母的怜爱,才能在贾府过着和众姐妹一样的生活,这是林黛玉在我们众多读者心目中的样子。第四十五回里,黛玉对宝钗说自己“一无所有”。**但作者却对此提出疑问,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
其实不光是作者,近两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这四个字提出质疑。
目前所知,最早提出林家财产问题的是清朝人涂瀛。他认为,林如海死后,林家“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而林黛玉死后,林家的财产就名正言顺地归于荣国府。涂瀛认为林家有偌大家产的依据,是第七十二回里为贾母操办寿宴时,贾琏捉襟见肘,这时宫里太监又来打秋风索要1000两银子,贾琏说“再发个三二百万银子的财就好了”。涂瀛认为贾琏感叹的“三二百万银子的财”就是林家的财产。
作者同意涂瀛的看法,林家是有丰厚家产的,并做了抽丝剥茧的论证。
首先,林家祖上有钱。林家在林如海之前四代为侯,到了林如海这里虽然不再袭侯,但财产依旧丰厚,证据便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婚事。贾府世袭公爵,必为子女挑选门当户对之人,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钟爱的孩子,为她挑选夫婿必定更加用心。
曹雪芹借王夫人对王熙凤讲的话来点明贾府当时的经济和贾敏的矜(jīn)贵:“只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何等的尊贵,那才是千金小姐的体统。”能将这位千金小姐娶进门,林家必是有钱。
其次,林如海自己能挣钱。曹雪芹首先安排他出任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是为了塑造林如海的儒雅清逸,以配合林黛玉的书香气质。曹雪芹后来又安排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这是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是个肥缺,就算是在职权范围内为盐商提供便利,也有为数可观的进账。
家里本就有钱,林如海自己又能挣钱,林家丰厚的财产可以坐实,但开篇没多久,林如海就死了,这笔财产去哪儿了?
第十二回,林如海重疾,写信来让黛玉回去,而“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如果林如海病故,那他家的财产是需要有人接手的,通晓人情事故的贾母,想到了这一层,所以定要管理家务的贾琏同去。林如海病故后,贾琏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料理林如海的后事,说明林家家产颇丰,清点接收很繁杂。这也印证了贾琏说的“三二百万银子的财”。
那紧接着问题来了,贾琏去接收林家的财产现实吗?合法吗?
林黛玉回到扬州时,林如海还没有去世,林如海是有时间向贾琏交待后事的,这是现实性。
林如海家一向人丁稀少。曹雪芹在第二回里就曾交代:“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林如海曾有过一个儿子,但三岁时死了,林家只剩下了个林黛玉,并没有其他什么人可来占有这份家产。所以,林家的全部财产都由黛玉继承。只是这时黛玉只十岁,所以由她的监护人贾母,委派贾琏接收了这份财产。这是合法性。
那么林家的财产流入贾家,去了哪儿?作者分析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钱财入了贾母的私人账户,除了林黛玉的开销,其他人动不了。比如,所有人的月钱都是由王熙凤发放,唯独潇湘馆的月钱是从贾母那里支取,有点专款专用的意思。林黛玉这些年的开销并不大,按这个金额计算,还有相当规模的财产是完好地保存着。
第二种就是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了,用在了元春省亲的整个事件上。这个事上的花费之巨,就连从皇宫里出来的元春见了都说“太奢侈”。这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那林黛玉对自己的财产,知道吗?第二十五回,王熙风和林黛玉开玩笑,“既然吃了贾家的茶,就要给贾家做媳妇”,能给贾家做媳妇,必定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都是相当的。心思玲珑的林黛玉自会琢磨这话外之音。
作者分析,林黛玉渐渐长大,她对自己的财产应该是逐渐有感知的,但她并没有明确提出来。
我们以为林黛玉不识人间烟火,其实不然。在林黛玉和薛宝钗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后,曾在一次聊天中说起买卖、土地与房产的事情。议论探春治家的改革时,林黛玉称赞“这样才好,咱家里太花费了,出的多进的少,如不节省,以后必入不敷出”。这和我们印象中的林黛玉大不一样。
作者还称赞林黛玉,她并不如王熙凤般经手府内一应支出,也没有看过账目,要得出“出的多进的少”这样的结论,必须是平日里细心观察才能得出的。再拿潇湘馆发放月钱来说,黛玉会在一旁监看,可以发现她确实很有心机,故而曹雪芹称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作者总结:黛玉一开始被困惑和心理阴影所笼罩,可是她又逐渐地走向了超脱,无端失踪的巨额家产,最终没能成为她心灵上的枷锁,她始终不渝坚持的是自己和宝玉的相知相爱。这才是曹雪芹构思中的“绛珠仙子”。
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从电视剧或者书里,我们都知道荣国府是王熙凤管家。但是作者提出,荣国府的管家应该另有其人。他是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理一理人物关系。
荣国府以贾母为尊,她有两个儿子,贾赦与贾政。贾赦是长子,世袭了荣国公的爵位,贾母与老二贾政住在一起。在荣国府管理家务的是贾赦的儿子贾琏和儿媳妇王熙凤。
为什么贾母不与长子贾赦同住,为什么哥哥的儿子与儿媳妇去弟弟一房管理家事,曹雪芹并没有说明,我们翻开《红楼梦》便是这样的现状,并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些事实。
《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告诉我们,在贾政这一房,理论上的管家权已由贾母转到王夫人身上,实际执行的是王熙凤。那如果王夫人想交办管家权,应该交与谁?李纨。
李纨是贾政和王夫人长子贾珠的媳妇,贾宝玉的亲嫂子。贾珠去世得早,留下李纨贾兰孤儿寡母。
作者发现,作为媳妇的李纨和婆婆王夫人竟没有一次直接对话。《红楼梦》中好几对婆媳,为何让她们没有对话?曹雪芹这么写的目的,是想表明婆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来自于生活习惯上的大不一样,更来自于对权力的捍卫。
《红楼梦》里形容李纨是“家处膏粱锦绣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在选择住处时,她也选择了大观园最偏僻的稻香村,但她其实并非“无能、无好、无为”的标准寡妇角色。王熙凤喜欢小红,却不知道小红是大管家林之孝之女,但李纨知道。李纨暗地里对府里的各种情况都是清楚的,只是不说而已。
因为夫婿贾珠死得早,李纨和贾家缺少沟通的桥梁,她又来自书香之家,和武将世家的贾府在气质上格格不入。
这种格格不入,在年轻一代身上都有体现。初来荣国府的林黛玉就有体会,“这里与家里处处不同,不得不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探春也说过:“但凡我是个男子,早就离开这个家了。”甚至连最小的惜春也批评过长辈们:“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
这样的氛围包括,各种闲言细语,主子们要顾及礼数,一个眼神一个脸色产生的威力;还有家中管家和奴仆为了利益结成的各种派别,相互攻击。倘若有势单力薄的主子妨碍了他们,还会被攻击暗算。
作者说,李纨与婆婆王夫人家庭背景的不同与文化气质的差异,是导致她们关系始终不融洽的极为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继承权之争。
在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家宴上,贾赦故意当着全家人说起爵位承袭的话题,这是全家族人十分关注又非常敏感的话题。《红楼梦》全书中提及次数并不多,我们看到最多的明面上的争夺,就是贾政的妾室赵姨娘多次使坏想除掉贾宝玉,不过就是为家产继承之事。
贾赦对赵姨娘的儿子贾环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但非“嫡”非“长”的贾环无论如何也承袭不了爵位。贾赦这么说,不过想表明贾宝玉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这大概是贾赦不满贾母偏心,所以贾母越喜欢谁他就偏不喜欢谁。
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是贾政一房的长房长孙贾兰。所以,在王夫人和李纨之间,普通的婆媳不和是一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利害冲突。
贾家是武将起家,帮助皇家马上得天下,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文官开始掌控并治理国家。走到第三代,贾家的子孙都不再习武,认真读书的也没几个。所以贾政那么强烈地要求贾宝玉读书,因为家族后继无人。家族已经在走向没落,但大家关心的却是财产的争夺。
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各自只惦记自己的利益,那离这个家的分崩离析就不远了。表面上的天伦慈孝、其乐融融,暗地里却是矛盾重重、气氛紧张。第七十五回,曹雪芹借探春之口说出了残酷的真相:“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赵姨娘与王夫人、王熙凤之间有争斗,邢、王二夫人之间也有暗中角力,王夫人暗暗压制媳妇李纨,主子、管家、奴仆纵横交错地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最后各种矛盾纠集在一起来了次总爆发,抄检大观园,加速了家族的灭亡。
但其实,即便没有这次抄检大观园,荣国府也在日益衰落。
荣国府崩溃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作者的结论:荣国府的崩溃,表层的原因是入不敷出,更深层的原因,是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农奴制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之间的格格不入。
先来看表层原因:入不敷出。贾家是官宦之家,朝廷的俸禄只是他们收入的微小部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庄田收入。
全书中有两个关键性的小人物。一个是刘姥姥,曹雪芹通过她的眼,集中渲染了荣国府的富有与奢华。另一个是出现在第五十三回的乌进孝,他的出现预示着繁华之后的败落。
乌进孝是宁国府的庄头,五十三回写的是他来宁国府缴租。他缴租的多少决定了宁国府经济状况的变化,他这次来又让宁国府失望了,因为“今年年成实在不好”。
曹雪芹写乌进孝缴租是一石二鸟的写作手法,明写宁国府,同时也带上了荣国府。乌进孝在和贾珍汇报庄田收成情况时,也说到荣国府的庄田歉收。
贾珍训斥乌进孝时说“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一个“又”字表明,宁、荣二府的庄田是连续两年歉收了。荣国府的经济困状已开始有所显露,荣国府的收入开始逐年减少了,那荣国府的支出是怎样的?
荣国府有四百多人,主子只有不到二十人,其余都是各个等级的奴仆。府内实行供给制,主子奴仆按级别享受自己的“分例”,也就是所有人的吃穿用度都由府里提供,只不过多少不一样。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开支。
吃自然是不用说了,《红楼梦》里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再来看一个穿的例子:晴雯被撵出大观园时,王夫人吩咐“只许把她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好的给丫头们穿”,就是因为这些衣服都是府里统一发放,丫鬟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晴雯的这些衣物价值三四百两银子,刘姥姥曾说二十多两银子就够一户庄稼人过一年,足见贾府日常的花费极大。
在节流方面,王熙凤、探春、管家林之孝都做过相关探索。王熙凤的主要措施是削减各人的所得,这样的措施引起了府里人普遍不满,大家都认为她是中饱私囊。探春在大观园的改革治标不治本,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大管家林之孝提出的缩减奴仆,被王夫人认为是破坏祖宗“旧例”,予以否定。
故事的前半部分,荣国府的奢华生活还算勉强维持,但维持得相当脆弱。连续两年的歉收,让原先潜伏的经济危机表面化了,连主子们的生活水平也维持不下去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夫人一下子送了一百两银子,而当年歉收后,贾母要过八十大寿,王夫人连三百两银子都拿不出,靠典当东西才勉强凑满。
入不敷出是表层原因,再来看作者分析的深层原因。
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二府,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的大家族,商品交换相当发达。我们看王熙凤管家时,经常会出现“批条子”“发对牌”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支钱派人买东西。贾府需要向外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新鲜蔬菜、水果,胭脂水粉、针线珠串、文房四宝等等,而书中也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菜市、庙会、面店、钱铺、药铺。荣国府生活的正常运转已离不开商品经济。
曹雪芹在写乌进孝缴租时开列了一张详细的租单,将实物的品种与数量都一丝不苟地记录得清清楚楚,这在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所以它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张租单,以及乌进孝缴租的情况,透露了许多有关贾府经济状况的内容。
乌进孝的庄田是宁国府众多庄田中的一个,宁国府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荣国府有八处庄子,面积要大得多。庄上生产的粱谷牲口,在满足了府里的日常需要后,都由实物变成银子再缴纳。作者得出结论,荣国府的地租主要是货币地租,满足日常需要的实物地租只占极小的比例。
庄田上实行的是农奴制生产,农奴不仅家中一切,包括自己都归主子所有。
农奴承受着沉重的劳作,大部分劳动成果都归了荣国府,自己只能拿到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土地产出。这就导致他们的生产动力下降,即使没有天灾,庄田的产出也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荣国府奢侈的生活。
荣国府处于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时代,它必须征收货币地租,来满足自己腐朽奢华的生活。但是它在征收货币地租的同时,又严格固守祖宗定下的“旧例”,维持落后的、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农奴制。这种头脚极不相称的经济形态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即便没有抄家,这样的深层矛盾也会把荣国府逼到绝境。
作者说,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农奴制只是短暂时期内的一种现象,它又必然很快地趋于消亡。这种消亡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像贾府这样遭遇无法消解的经济危机并最终败落而汇成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红楼梦》也是对这一过程的忠实与艺术的反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