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不缺乏美,我们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美的灵魂。如果说美是显现的,那么可感的就是美的,比如说美人,大自然的风景,可观赏的艺术品等,那么这样的美在于教育,在于培养。
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自己对生活中或者是设计感或者是美的感觉开始产生不同的自信心,它跟色彩,质感,比例,构成,结构,构造等相关,开发个人对美感的不同理解与创造。
以生活为题,从生活当中去思考,比如黄昏的时候夕阳西下的美感与不同色彩的视觉冲击,融合在整个大自然下的整体画面,从画面的构图到颜色的搭配的一种协调感。比如说色彩,怎么样把你生活中看到的色彩做一个汇集,不同的色调如何去搭配,如何去做一个结构的平衡点是整个画面的基本原则。
比如说食物,食物制作的美感与盘子的相互作用,于是就有了一种食物也可以是艺术品的灵魂高度。
比如说服装,它的风格,它的质感,它的颜色,它的季节,它的场合,它想要表达的内涵,哪怕是一个扣子的大小,花纹都与这个整体画面有关。
所以在培养美感的过程在于的是个人对物品的观察,而物品的比例,大小,比例之间的关系,色彩之间的搭配是组成美的基本要素,所以美在于突破,美在于震惊,美在于可感,美在于呈现。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感不仅仅是肤浅的表面显现,美感还是一个人内心的灵魂高度,一种人格的特征,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跟环境的联结,跟文化的连接,既在乎自己怎么样会变得更美,或者会变得更好,也希望自己旁边的人,喜欢我的人,也因此而变得更美或者更好的内心的那一种幸福感,是美妙而幸福的事情,同时这也是社会的一种基础推动力,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象征。
日本推动美感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成就,日本文化里面根深蒂固的美落实到生活的周遭,包括他们的建筑物,整洁的街道,排队,有条不紊的生活,这都一一说明着日本给世界的形象有着不可否认的认同感,同时日本很多文化也是几乎唯一一个被西方国家所认可的亚洲国家。
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在亚洲人里韩国人喜欢穿着鲜艳,穿的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
比如说韩国,韩流在席卷全球,韩国的整形,韩国的服装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企业都在效仿,这说明了韩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所在。
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欧洲。
韩国有一部电影,《偷钥匙的人》。
一个27岁的男生,混得很惨,住在出租屋里,昼伏夜出,没有丝毫作息规律。脏衣服、脏袜子满地乱扔,吃剩的外卖就放在桌子上,蟑螂爬来爬去,打开门,一股恶臭扑面而来。
最后,男生被房东扫地出门。
在一个澡堂,他捡到一个杀手的钱包,杀手遭遇追杀,脑袋被重击,失忆。于是,这个男生住到杀手的房间。
那是一处在高档小区的豪宅,装修精致,家具、红酒、衣物、鞋袜、甚至连微小的开酒器都摆放妥当,精致到极致。
结果,男生在这里住了不到一个星期,便乱得一塌糊涂,衣物乱飞,喝了一半的红酒放在茶几上,空着,吃剩的披萨散落客厅,沙发靠枕被扔得到处都是,蟑螂又出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缺乏审美力的人,没有生活态度。
林清玄先生说:“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无懈可击,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种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
所以美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美是一个美好的自我跟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美是一种灵魂的提升,美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追求,美是认识到自我。
愿你沉浸世间,浸透烟火之后,依然一腔诗意,不负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