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具有规则的符号之一,和其它符号一样被用来进行人类之间的交流,以及类似于像文化传播这一类的其他目的。对英语的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符号体系的不同又使得对英语的阅读产生了部分不同于母语阅读的特性(我想这个规则是普遍的,就像英语国家的人阅读汉语也会有一些不同于英语的技巧)。
英语里的生词大致可以对应文言文不同词汇里的差别于现代汉语的解释(注意我说的不是对应于汉语里的生字,至于理由,这里是依据我个人的理解来判断的,不做解释)。
为什么认识单个的词汇,却无法做到在文章里的快速融合?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单词和具体的事物真正的联系起来,还没有形成词汇与脑海中图象的联系。做一个小实验:阅读母语的文章,体会读到每个词汇时脑海中浮现的东西,注意,我说的“东西”仅仅是一种泛指,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概念”这种虚无的东西,然后我们再来阅读英语的文章,体会此刻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对比一下,你在阅读不同语言的文章的时候脑海中对应的信息的形式是一样的吗?我相信,母语更多的反映形式是图象,而另外一种语言反映在我们脑海中的更多的是冷冰冰的文字意思而不是具体生动的图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初机械记忆的词汇的意思“又”被我们忘记了。比如看到“苹果”,我们脑海中出现了苹果的图象,看到“apple”,我们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一个苹果的图象,你也许会认为我列举的例子是在反驳我在上文提出的论点,可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继续读下去,我们看到了“外科医生”,我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做外科医生的朋友或者是影视作品里的外科医生,可是,当你读到“surgeon”,我几乎可以断定,你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外科医生”这样的词汇(也许还有潜意识里复述的声音),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这种形式的信息对于对文章的速读和理解都是致命的。也许现在你就可以体会到我在上文提到的论点的存在是多么有必要了。
对以文章形式出现的符号,其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会按照一定的层次来展开。于我而言,对母语构成的文章我是可以做到大体浏览而获得文章层次的,而对于英语所构成的文章,现在的我根本无法做到短时间内的快速解读。
类比汉语文章的解读方法,对英语文章的解读。我们往往将其称为“层次”,不同的层次包含不同的解读水平。小孩子练习大锤只会被铁锤自身的重量牵着走,而功力深厚的人却可以挥舞如风,收放自如。没有足够的解读能力就只能被文章搞得晕头转向,而不是对文章手到擒来。
至于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文章解读到哪种层次的能力,主要要依据读者自身的能力来判断。这个道理有点儿类似《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练习乾坤大挪移的过程,张无忌有从九阳神功习得的雄厚的内功为基础,再练乾坤大挪移便势如破竹。没有足够的基础,就做不到短时间内对文章层次解读的突破。目标要求读者解读到C层次,可读者却只有解读到B层次的能力,自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层次”是虚构的,而“要素”是必要的,对不同“要素”的把握与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层次”。譬如,对一篇英语文章的解读可以由下列几个“要素”构成:生词,文章内容,固定短语,好词好句,写作手法,思想内涵,等等。如果我们把上述要素组成不同的层次,可以有这样的组合方式:
1.生词,文章内容
2.固定短语,好词好句
3.写作手法,思想内涵
可以看到,我在列举要素的时候基本就是按照层次的高下来列举的,因为这种分类方式已经内化在我个人对英语的阅读中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一篇文章,往往会遇到生词的阻碍,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又是出于题目的需要,因此列入最低层次;对固定短语和好词好句的积累往往出现于对文章的讲评,因此放在第二层次;而对于文章写作手法自己思想内涵的分析,则需要读者对文章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能够理清文章的层次,此外之所以要把思想内涵列在第三层次,是因为我们的读者往往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误区,过于投入到对生词、好词好句的积累,而忘记了文章本身的目的,试想,我们的母语里有多少文章是过度聚焦于晦涩难懂的词汇或是辞藻华丽呢,如果有,那不是文章,那是名句积累。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学生群体对英语阅读的普遍存在性,上述要素并不是需要完全做到的,也许我的目标仅仅是为了扩充词汇量,那就可以只找出生词;如果是为了升华文章的格调,可以对照译文选择自己需要的文章并对特定的表达进行一定的积累。总而言之,对要素的取舍取决于个人的目的。
高中的授课信息足够集中,老师或者辅导资料代替了你耗费时间去寻找的过程,而且附带条理性。
做到看到单词反应出释义和所表达的事物,这是英语学习基础的一步,也是一种虽然对能力要求比较低但并不容易达到的层次。
从小到大我接触过的所有课本以及单词书对于生词的表达形式都是一样的——大量堆积。大量生词的同时出现便于排版和个人检阅,却不利于个人对于单词的记忆。我个人更偏爱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在一个由单词构成的环境中去识别生词对我个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