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饼子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关于学习写文的误区,理解文学作品的细读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意义

关于学习写文的误区,理解文学作品的细读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意义

作者: 饼子啃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08:30 被阅读146次

    读写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写作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为什么近些年来大家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要比之前更为关注?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我们近些年对语文教材的调整看出,阅读相关的内容总量相对我上学的时候多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记得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除了课程以内,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阅读内容,而如今单独的指定课外阅读书目就有几十种,重点的阅读教材也都比语文课程内的内容多出很多,这其中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讨论的主题。

    前几天在我的朋友圈里突然的跳出这样一条内容(大意):读书多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

    并且还对这条内容里,有意的插进了一个作家莫言的图片,我想这条内容对于一些没有时间读书,而又想自己拥有“写作”这一技之长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安慰,然而安慰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条内容显然是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问题,比如A=B,B=C那你就会以为A=C。莫言小学还没有上完就因为环境原因辍学,莫言如今是知名作家,这样你就得出一个结论,不上学同样可以写出好作品。

    image

    确实,阅读对于今天我们这么快的生活节奏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其昂贵的投入行为,但我们不能以这种阿Q的心理来安慰我们自己,一万个作家里有一个不读书成为知名作家,和剩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作家是通过努力读书成为作家,你为什么总要拿出那万分之一的人来做自己的榜样?难道你是认为万分之一的几率很大?还是以为万分之一的几率是具有普遍代表性?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概念性的误读,不上学不代表读书少,如果莫言没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我相信他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们还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学术理论来证明这一些吧,巴金曾经说过,写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他背诵两百部作品。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捷径,看!阅读还是捷径,这是啥道理?阅读是一个输入性的,具有储存学习性质的建构过程,而写是一个输出性意义的过程,在信息量一定的情况下,单纯频繁的写作一般不会有多少新信息的创生****[****引自荣维东《文本解读》****]****。

    我们有很多人一直把熟能生巧的经验放到写作上,以为多写就可以写好文章,而忽视了阅读对于词汇知识、文体知识学习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对于一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来说,过去地域差异带来的人生体验已经越来越失去陌生化的特征,就如我们当今不能像古代的徐霞客那样通过陌生的世界描述来吸引读者了,因此如果不通过大量的阅读,你的人生经验仅仅靠平时自己的生活体验,只会让你的“内容空洞”,也就是那种“没东西可写”的感受。

    也就是说阅读它直接和间接的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还有“为什么这样写”“写得如何”等等一系列的写作相关问题。阅读可以有效的激活作者的各种想法和见解,并且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判断能力,从而使自己不人云亦云的具有不同视角,相对客观的完成一定的生活认识,和不同的看问题角度。

    这种判断能力的提升很多人以为来自生活经历,但却忽视了阅读对于这种判断能力的提升作用,对于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这种局限的经历带来的判断能力提升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必要的科学读书方法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方式,有人虽然借助于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懂得了一些知识,但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解决的终归是记忆总量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

    image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中会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当面临问题的时候,人会根据这种认知结构中寻找具有相关的“思维组块”从而加以对照、分析、综合、推理,从而实现问题的判断和解决。记得我之前写过关于读书的三通理论,是不是也与之有相似之处?对于写作爱好者来说,判断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质疑问题信息的来源,从而转变为新的用途思考,而这期间阅读是追本溯源的主要途径。

    对于我们一次次的写作,其实是对我们过去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一个筛选、拼接、组合的一个过程,写作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熟练程度均来自于对这些已有信息的利用,这就是我们栏目做那些文本解读、文本精读的重要意义。这是解读、细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关于文本记忆的一种科学组合和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作者写作技巧,使之对其借鉴和综合运用的重要过程。美国作家协会研究发现“揣摩范文”是有效的一种写作策略****[****引自荣维东《文本解读》****]****。因此在美国的语文教材,阅读量是非常大的,这是掌握阅读技能,从而提升写作技巧的最佳“捷径”。

    模仿是写作的重要手段,模仿加速人们从理解过渡到应用,加速了从理解走向使用的过程,模仿也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模仿,创造永远是低频率、小概率事件。如果没有阅读模仿,写作的技巧又会来自哪里?没有科学化专业化的阅读,模仿又如何知道作者哪些内容部分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显然阅读是一个前提。

    看过很多关于写作的各种理论,互联网上还有什么几天十几天就可以写一篇好文章的课程,听听这些理论和课程,不免的让我觉得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归纳,而我们能感受到讲师功力多少的方面也只有归纳,他们具有的归纳能力,让我们会不自然的觉得他们说的真有道理,恨不得我们立即下笔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作者,然而当我们拿起笔开始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时,却发现我们还是不知如何下笔。

    image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归纳能力与写作能力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形成模式,这些理论是对已知的写作方式的综合整理,而非对陌生化的文学艺术价值的发现,写作并不是非要学会这种理论的框架,而是要学会用技巧和原材料搭建这些框架,而他们永远注重的是共同性,而写作永远是单一、独特、陌生化的方式来完成一个文本的搭建,如果把我开始列举朋友圈那则内容做一个小调整就对了,如改成:好作家不一定是懂文学理论才能成为好作家。不过好作家一定是要会读书,懂得如何读书。

    我们的文本细读,就是根据各种各样的作者,分析他们不同的文本搭建方式,因此真正的文学写作课程,应该是一篇篇的文本范例,一篇篇的写作赏析,放弃笼统的整体的理论化归纳,而进入微观的寻找陌生化的过程才是正道,就如我们过去读一本《红楼梦》,我们如果再读一本《红楼梦》的模仿作品,我们就会对其产生厌恶,这就是一个阅读寻找陌生化作品的原因而造成的文学作品鉴赏情绪,这种陌生化的阅读,为了就是在我们内心建构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写作范式,从而可以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积累的零散的优美的元素随意的搭建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品。

    对于那些靠理论化归纳引起我们“痛点”的课程,我们被触动的永远不是真正的写作能力痛点,而是你对他归纳的统一性所产生的一种共鸣感而已,这些对写作的意义极其有限,就像莫言不是靠研究文学理论才写出成名作《红高粱》,而是看了马尔克斯的那本《百年孤独》才模仿出了自己的作品。写作没有捷径,就如巴金说的“写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阅读。

    文:饼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学习写文的误区,理解文学作品的细读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va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