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个老民办教师,在我们山村教学已三十多年,从1972年至2005年间,父亲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期间也有人劝他下海经商,自谋生意,发财致富。他周边的同事,朋友也是来来往往,走了一茬又一茬,有的在城里安家落户,有的走上了仕途,官至县上,省里。而父亲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教书匠 ,寒来暑往,荣辱不惊。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据说生他的那一年正是国家发动抗美援朝的重要历史运动时期。爷爷为他取乳名“朝应”,大抵意思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争光并光宗耀祖之意吧。此解释其实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问爷爷而得知的。

也不知道是受名字的寓意影响还是命运的捉弄,父亲一生中有三次应征入伍的经历,但都因种种原因而交臂相失。我的爷爷虽然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也是一个特别崇拜革命,崇拜毛主席那一辈的先进革命者的人。在爷爷的熏陶下,那个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从小就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一)父亲的三次应征入伍
听父亲给我讲,那是1969年的夏天,高中毕业的父亲在家务农。实际上也不是正式的高中毕业,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那几年的高中时代就是半农半学时代,听父亲讲,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超过半天,整天就是参加集体活动。响应学校的号召,全民学习农业学大寨。参与乡镇,村队的修渠拓荒。
一天,父亲在队上读报,那时候村上识字的没有几个人,父亲就是其中之一。父亲为人踏实勤勉,能识文断字,通晓百科。因此村上读报,写通知,登记农务账目等等都由父亲代劳。当他从报纸上得知国家正在征兵时,犹如饱受饥渴的春笋骤遇甘霖。于是,颇有主见和抱负的父亲自己填报名表,去县城体检。那时候没有路费,父亲便骑着家里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不顾饥肠辘辘,烈日炎炎,天不亮就出发,硬是在体检科下班最后一刻赶上了。一切程序弄完之后,父亲才告诉爷爷入伍之事。几天后,结果出来了,跟预料的一样,什么都合格,征兵部点名要了我的父亲,说数据上显示我父亲的体格非常适合当兵。几天后,来征兵的一个干部左探又访的上我家了,跟爷爷商议,指定要我父亲去当兵,这个消息让我父亲兴奋的一晚上都睡不着觉。一切就绪了,就差村委盖章了,当爷爷拿着表去村部盖章时,一个在我们村驻点的干部,好像姓徐,父亲给我讲过,名字不大记得了。徐干部拿出一堆文件,苦口婆心的给爷爷上起了课,说我们村劳动力如何缺乏,生产力如何低下了,说全村村民文化素养如何匮乏啦,这些话对于一个老党员的爷爷是极其有说服力的。总之一句话,希望我父亲能留下来搞生产搞农业发展。他还说,正所谓后生可畏,必须先把村的担子帮忙挑一挑,这也是一种锻炼,说父亲还年轻需要历练,征兵的机会多的是,以后一定会优先推荐父亲的。也不知是徐干部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打动了爷爷,还是爷爷另有其他想法,从村部回来后,他就坚决不让父亲参军了,任凭父亲在家据理力争也好,撒泼打滚也好,爷爷就是不肯父亲去了,临应征入伍的头几天开始,父亲就被爷爷锁在了柴房里了。这一幕,父亲现如今给我们讲时,还能感觉当时那种绝望,崩溃的心情。据说爷爷当时坚决不让爸爸去,好像另有隐情,也不得而知了。就这样,父亲的第一次征兵就功亏一篑。
第二年,又到了征兵季,父亲依然自告奋勇的填表,体检,一系列程序依然非常顺利,这时也没人拦了,父亲以为入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入伍的前一天,奶奶突然病危,医院给家里人说奶奶的病治不好了,叫拉回来好吃好喝的紧着奶奶吃,怕时日不多了。痛苦 ,纠结,束手无策弥漫着整个家族,更是溢满了父亲的胸腔……自古忠孝难两全,父亲在家相当于爷爷的重要支柱,也更是奶奶的精神安慰,奶奶每天都要看着自己的孩儿们,似乎痛苦才会减少一点。虽然第二次没有去成,但是幸运之神也好像很眷顾我们一家人,奶奶在父亲以及爷爷,伯父们的四处求医下,遇到一个医术高明的老中医,抓了好几副中医喝了,病情得到了控制,奶奶缓过来了。一直到1989年的春天才去世,据此多活快二十年。与其说奶奶吉人自有天相,还不如说父亲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此是后话。
每当父亲谈起这段往事,眼角似乎还含满泪水。这泪水有对命运交错,时光飞逝的叹息,更有对上苍的感恩。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时间辗转到了七十年代末了,父亲已先后在村里当了几年会计,之后又被队上推荐到中学任民办教师几年。父亲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教书短短几年,年年评先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时候又有一个政策,就是可以带籍入伍,回来后可以到地方上从事原来的工作。服军役的档案,现有的工龄都会随时备案。父亲那颗“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心火又燃烧起来了。他随即又报了名,可是仅仅是填了报名表他就打算想撤销了。他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还是放弃了应征入伍的念头,原因是学校师资正是非常紧缺的时候,一人身兼数职还有些课程排不下。看着教室里一双双对知识渴望的明澈双眼,父亲心里默默的想,我不能丢下他们。于是他暗自去拿回了报名表。从此,那个当兵的念头就再也一去不复返。
(二)父亲的三十载教书生涯
父亲先是在村中学教书,后面生源少,村村联合了,中学就合并到镇上了,父亲就回到村小学教书,他虽然不是师专毕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凭着一股韧劲,苦心钻研教案,悉心教导每一个孩子,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搞教学,村小学的毕业班一直都是他带,周日复始,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年。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以校为家,天还不亮,他就起床,抢着干完农活去学校。因为家里庄稼活妈妈一个人干不完,他必须早早的抢在学生们还未到校前去到学校,他的教室里永远是他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回,寒来暑往,父亲一直这样坚守在他的岗位上,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专心执教。他的备课教案,随手札记,备忘录在家里堆了几大柜子。小时候,妈妈嫌占地方,几度想当废纸丢掉。可是父亲都舍不得,因为那是父亲的宝贝,是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工作成绩单!
曾几何时,我问过父亲,你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厌倦吗?他总是语重心长的说:“平凡的日子平凡过,随遇而安。教书育人是我做事的本分,我也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就这样,一莘莘的学子们经他这个教书匠的手送出了校门,走出了大山。他们在山外开拓着自己的广阔天地。他们中有的是医生,工程师,企业老板,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走在各行各业间挥洒自如。而他,就像深埋在土里的一块奠基石,默默的埋在地底下,让高楼大厦屹立不倒,辉煌夺目!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曾经怀抱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兵哥哥”,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我最敬佩的,最亲爱的好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