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比如你想要减肥,刚开始雄心勃勃地逼着自己不吃晚饭,可是一个礼拜过后,你就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在一顿大餐中结束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再比如,你不满意现状,想要学一门外语提升自己,可是在买了一大堆学习资料、进了学习社群之后,你的学习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诸如此类的现象数不胜数,为什么你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些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失败,常常就是因为我们用错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而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学会用“创造”的思维去引导我们改变行为。
好,接下来我们来分享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分享,第一部分:“解决问题”思维下的失败尝试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二部分:“解决问题”思维的局限在什么地方;第三部分:如何在创造型思维中找到最小阻力之路。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部分:“解决问题”思维下的失败尝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个失败的改变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努力阶段和放弃阶段。
以减肥为例,在初始阶段,我们对自己身材感到不满意,并且产生了减肥的念头,那是什么导致我们身体脂肪堆积过高?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胖,是因为运动量太少以及每天晚上摄入的食物热量过高,于是我们开始制定一大堆的减肥计划并进入努力阶段。
在努力阶段,我们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每天饥肠辘辘地做运动,在这个阶段你的确付出了努力。但是比起身体慢慢悠悠瘦下去的效果,也许每天晚上吃不饱的饥饿感更让你印象深刻。
你终于坚持不下去来到了放弃阶段,重新回到了以前大吃大喝的日子,自甘堕落,也将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总结一下就是,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先是发现自己的发胖问题,分析出发胖的根源是因为热量摄入和消耗上的不平衡,然后根据这个原因开始减肥。而这种“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处理过程体现的正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次我们看看第二部分:“解决问题”思维的局限在什么地方。
乍一看,这种思维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正如同物理上,作用力会产生反作用力的道理一样,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问题也会在你身上形成影响。就像你想要在每一顿晚餐中,解决自己管不住嘴的这个问题,那么对苗条的渴望会是你节食的动力,可与此同时饥饿带来的痛苦感也会是导致你失败的阻力,一般人就在“渴望”和“痛苦”这两种力量之中左右摇摆。
而且想要解决的问题越严重,我们采取的措施越严厉,我们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一旦问题得到缓解,我们就会松懈下来,之前的问题又都“反弹”了回来。
举个例子,为了引发人们关注某个经济落后山区的贫困问题,我们可以让媒体报道、让明星带头筹款、让富裕地区的人们捐款,一时间,大量的物资涌入这个地区,暂时解决了当地物资匮乏的问题。
但是捐助不可能让一个地区真正摆脱贫困,当人们知道捐赠物资已经到达了当地人的手中后,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样过不了多久,不再受捐助的山区还是会重新陷入到贫困当中。
看到没有,我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让我们太过关注问题本身,导致自己用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问题的解决上,而没有在问题中发现自己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与“解决问题”的思维相反,创造型思维允许问题的存在,因为这种思维更加注重最终实现的目的。
这就好比,同样是从山脚登上山顶,登山者在登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岩石的阻拦,“解决问题”思维就是把挡在面前的岩石看作是一个问题,登山者先要克服巨大的阻力去除岩石,再去登顶。而创造型思维则是根据地形结构,让登顶者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以螺旋向上的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看到没,有时候,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你实现自己最终的目标,为了避免局限在“问题”的陷阱中,就必须跳脱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用创造型的思维找到一条阻力最小的道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三部分:如何在创造型思维中找到最小阻力之路。
其实所有的思维都只是为了让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最“顺滑”的路来前进,比起“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型思维需要从一个更高纬度的视角去看待整个过程,它由两大元素组成,分别是明确的愿景和对现状清楚的认识。
先来说一说明确的愿景,所谓明确的愿景并不是指当下需要完成的目标,而是指长期奋斗的最终向往。
还是拿脱贫为例,脱贫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整个经济落后地区能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只让该地区的人拿到短期救助的钱就可以了。
所以脱贫的核心是完善当地的基本设施建设,为当地的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等。在创造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当下环境的恶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支撑这场脱贫活动的,是政府和大众心中致富的愿景,而创造的目的就是把愿景变为现实。
如果说明确的愿景是为我们提供强劲的拉力,那么对于现状的清楚认识则为我们最大化地缩小阻力。实际上,我们创造的过程,就是在缩小愿景和现状之间落差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创造”的人会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在没有看清自己当下的情况下,制定一个落差过大的愿景。就比如,你希望自己靠写作养活自己,如果你在一周还写不到2000字的情况下,就要求自己下个月出一本小说,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适当的落差能让人们砥砺前行。我们在缩小落差的刚开始会觉得吃力,各种挑战接踵而至,但是随着自己吸收并同化大量的知识,处理困难也越来越顺手,自己离愿景的实现也就越来越近。反之如果你一直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这时候你就需要审视自己的目标,重新制定愿景。
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分享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解决问题”思维下的失败尝试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努力阶段和放弃阶段。
其次,我们讲了“解决问题”思维的局限在于,我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的解决上,而不是最终目的的实现。
最后,我们讲了如何在创造型思维中找到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是在清晰地愿景和对现状的清楚认识之下,我们才能用创造型的思维去指引我们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