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你的对手。
这句话,倘若用在中国与日本身上,也有相当程度的逻辑自洽性。
日本了解中国吗?
答案显而易见。
从1894年甲午战争至今,论起对中国的认知,恐怕无一国能出日本之右。甲午战争爆发前10年,数以百计的日本间谍就以商贩、和尚、学生、乞丐、洋行职员等身份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潜伏在北至东三省,西至甘肃、青藏、云贵川,南至两广的广大城市和乡村,深入考察中国地形气候、风俗人情、产业交通、要塞关卡和军事部署。由于活动经费不足,他们自力更生、以商养谍,步行“跋涉支那四百州”,用个人收入贿赂清政府底层公务员,广泛交结中国精英阶层、持不同政见者、地方豪强和黑社会从业人士,获取了大量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一点一滴勾勒出大清帝国整体面貌。著名间谍宗方小太郎在分析报告《中国大势之趋向》中一针见血地提到,虽然大清帝国年度财政收入仅有约9000万两白银,但民间担负的实际税赋是这个数目的4倍,多余部分没有进入国库,而被各级政府公务员瓜分蚕食,是这个“人心腐败已达极点”的国家维持正常运转的行政性损耗。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日本更是耗重金打造了一整套情报信息网络,力图把中国置于全方位侦察监视之下,做到不留任何死角。蒋介石的智囊、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其著作《日本论》中不无心酸地提到,在日本书店里,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哲学、文学等各方面书籍,分门别类有几千种,对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刻画可谓入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日本参谋本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农商务省、外务省等,年均有数千人常驻中国调查和旅行观察,实质从事谍报活动;对“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道放在手术台上解剖了成百上千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成百上千次。所以,在“中国地方,政治军事的情报,最确实而最迅速的”,并不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而是日本参谋本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缴获自日军的湖北随县洛阳店五万分之一地图,其地形要素较之国军自己的地图更为准确详实;日军描绘的海南岛地图,连国军已修好而尚未使用的地下工事和仓库都历历在目。
战争年代如此,进入和平发展、经济为主的时代,大到汽车、轮船,小到水杯、尿布,每个中国人的身边都充斥着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在国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去永旺超市(AEON)购物,买优衣库(UNIQLO)出品的衣服,选日式寿司用餐,看《七龙珠》《圣斗士》《灌篮高手》《奥特曼》等日本动漫,买本田、丰田、马自达出产的轿车,还有索尼、三菱、佳能、夏普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也源源不断越万里长风远渡来华。在改革开放时期,很多中国知名公司敞开大门欢迎日资参股,中日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扎推涌现,一时风光无两。如今,连中华民族的骄傲、网络时代巨子阿里巴巴,背后的第一大股东都是日本软件银行集团。早在2000年,日本软银就相中并入股了阿里巴巴,而造就了“双十一”和“剁手党”的淘宝网,迟至2003年才走上历史舞台。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更是如此。19世纪80年代,日本专门成立了主要由高级领导干部和大学教授组成的中国研究会,每月组织集中学习,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发言,就连“中国领导人领带的颜色为什么会由大红变为深蓝”,都会拿出来细细研讨一番,探寻其中深层次的奥义。对于中国的重大政治变动,日本人更是闻风而动,第一时间自发组织传达学习,其速度和效率令人瞠目结舌。2013年3月15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3月17日中午,李克强总理举办首次记者招待会,宣称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3月18上午,日本最大的广告宣传公司——电通扬雅株式会社就组织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式演讲,题目是《习近平-李克强新体制的特点》,内容既涵盖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的日本观、中国外交战略布局调整等宏观问题,也有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前景与展望、严控“三公经费”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等经济问题,还有钓鱼岛争端中军方、外交部、海洋局谁牵头谁主导等军事问题,以及农民工买房、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等微观问题。
毋庸置疑,没有谁比日本更关注中国。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日本对中国渗透的深度、广度超乎想象,已覆盖了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中国了解日本吗?
中日两国仅一水之隔,地理上相距不远,又同属黄色人种,风俗习惯相近,文字语言雷同,理应是十分熟悉和亲密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国人在骨子里对日本满是厌恶仇视之意,可谓愤恨与蔑视交织、陌生与排斥同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与今天如出一辙。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八年苦战、尸山血海,大半个中国饱受日军的蹂躏、凌辱和杀戮,两国结下了唯有时间和鲜血才能洗雪的深仇大恨。新中国成立后,“抗日”占据了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篇幅。在学识图认字的阶段,我们一遍遍听着《王二小放牛》、《小英雄雨来》等抗日英模故事,懵懂中滋长着对“小兵张嘎”的仰慕与钦佩;年岁稍长,被《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电影所深深吸引,模仿着剧中“打鬼子”的游戏,哼唱着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背记下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将屈辱的“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深深印刻于脑海;从新闻报刊上,我们看到日本首相接二连三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看到日本政客不承认存在“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看到日本右翼分子大规模集会游行、叫嚣废除“和平宪法”……总之,在面对面接触一个日本人之前,所有的信息已经告诉我们,日本只是一个卓尔岛国、弹丸之地,却野心勃勃,不自量力地妄图以蛇吞象;日本人一个个矮小猥琐,面目蠢笨又顽固不化,经常在电视剧中被抗日志士以一当百,像秋风扫落叶、镰刀割麦子一样收拾得干干净净。偶尔,我们也会质疑《烈火金刚》等老牌神剧和《抗日奇侠》等新扎雷剧,如果日本人都像剧中那样不堪一击,抗战何至于打了整整8年、中国的伤亡怎么会高达3500万?尽管如此,从民族感情出发,我们明知某些神剧夸张到了荒谬的地步,还是很愿意从中获得一些“意淫”的快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网络时代的加速发展,普通中国人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加。渐渐地,我们读到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失乐园》,看了影视剧《血疑》、《追捕》、《东京爱情故事》、《麻辣教师》,特别是接触了诸多岛国爱情动作片,听闻了日本男女共浴的传统和女生援助交际的风俗后,不免对日本油然而生向往之心。然后,大家发现了日本电器质好价低、汽车性价比高,日本商品逐渐演变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成了很多国人购物的首选。在2015年春节,中国游客到日本疯狂抢购马桶盖以至于脱销。可见,从教育上的“仇日”到实质上的“亲日”,从语言上的“抗日”到行动上的“哈日”,或许只隔了一张遮羞布的距离。
不仅当代没吃过战争苦头的中国人“哈日”,被日军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狠揍过的大清帝国照样“亲日”。1901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丢弃北京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开进了大清帝国的首都,各国分区划片实施占领。在日占区,应日本派遣军司令福岛安正的要求,时年35岁的日本翻译川岛浪速主持设置“安民公所”,开展警务工作,迅速恢复了辖区基本秩序,打砸抢烧现象基本绝迹,甚至比大清帝国统治期间做得更好。在占领区内,日军对普通民众几乎秋毫无犯,展现了很强的亲和力。据战争亲历者、英国人亨利(Henry Savage Landor)记载,即使抢劫,日本军队都举止优雅、动作轻柔,显得十分有内涵、有品位。亨利说,“看见日本人以那种优雅的姿态拿起或放下最小、最精密的物品时,实在是一种享受,而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或俄国人,更不用提德国人,他们除了碰到坚固的铜块、石块之外,没有不打碎、弄弯、弄脏以及损坏的……日本人不把东西乱扔,不摔碎,也没有任何不适当的艺术破坏。他们做得是这样的精细,以致完全不像抢掠”。日军这种“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做派,让其他七国军队望尘莫及,他们严明的纪律、高效的管理能力和手段,得到了西方记者、外交官和留守北京的大清中央领导人庆亲王奕劻、肃亲王善耆一致好评。肃亲王善耆还与川岛浪速结成好友,其女拜川岛为义父,取日文名为“川岛芳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逃亡途中,也发布了仿效日本进行全面改革的号召,日本人被中国人当成了导师加标杆,“向日本同志学习”一时间成了大清帝国的主旋律。
接下来的三十年,日本是中国人海外游学的首选,陆续有10余万国人赴日留学,比较著名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戴季陶、汪精卫、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蒋百里等人,他们或是在日本娶妻纳妾,或是结识了终生的挚友和知己,或是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自此终生以日本为师,从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着力向日本人对表看齐;也有人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人文等要素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究,试图解剖日本成功的内核,并找到它的短板弱项。除了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外,军事家蒋百里也于1937年写出了著作《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和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并称“日本四书”。不过,在此阶段,由于日本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人不得不用仰视的目光看待日本。所以,当时描述日本的各类中国书籍,弱者的仰视心态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1894年之前,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当之无愧的“老大”,日本偏处一隅,对亚洲事务没有多少话语权。
转折点在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中,大清帝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军大败亏输,大半个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被日军所控制。战后,中国失掉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达到前无古人的数额——2亿3千万两白银。在丧军、失舰、割地、赔款的背后,是大国地位的丧失,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崩塌,中国由世界二流大国沦为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成了被殖民、被奴役的对象,在屈辱和分裂中沉沦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三场战争和“两弹一星”,把大国地位重新立了起来。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围绕4.3平方公里的钓鱼岛一度剑拔弩张。在一个岛屿的背后,连着一片海域;在一片海域的背后,是广袤的东海油气资源;在领土争端和经济利益的背后,牵扯着东亚地区主导权,更关系到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东亚,作为世界大国集中的区域,始终缺乏大国间的相互信任,缺乏不同民族之间的谅解,缺乏区域协作机制,反而“冷战”思维和对抗行为愈演愈烈。从民族感情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只承认自己没有打赢战争,从未在骨子里认罪悔罪,从未获得过中国、韩国、朝鲜等受害国的谅解,东亚民族和解、合作共赢的前景黯淡。从军事建设上看,朝鲜与韩国长期保持武装对峙,日本自卫队信息化程度走在世界前列,人均军费长期是中国的五倍,军事投放存量仅次于美军、位居世界第二。从国家形态上看,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国没有统一台湾,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与东南亚五国存在南海岛礁争端;日本与中国、韩国均存在岛屿争端,北方四岛被俄国占领,国内驻扎着大量美军;更不用说韩国与朝鲜这对老冤家了,东亚居然没有一个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统一。有学者认为,从大国崛起到权力转移,从历史纷争到领土问题,从资源竞争到海上安全,从民族主义到国家制度,从文化背景到民族个性的差异,东亚已经占全了历史和理论层面上所有可能引起大国对抗的因素,特别是朝鲜半岛这个“火药桶”,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必须在政治上保持高度警惕、军事上保持高度戒备。
我们不应也不能忘记,1894年的大清帝国在日本精心诱导下仓猝用兵朝鲜,毫无准备地卷入了一场“国运之战”,从此被打断了脊梁骨,国势急转直下。
历史在不断轮回。走上大国崛起道路的新中国,能够继续和平发展是一种幸运,但绝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绝不能没有与日本、乃至域外大国一战的底气。
要战胜对手,必须要了解对手。
回到初始的问题,我们究竟了解日本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