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是,他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为了生活,他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陶渊明真有高士风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做官两袖清风。不随波逐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86448/40bf6384e34c9c0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86448/618c388951a7f2e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86448/4d483008a1cc4435.jpg)
人的气质不能用物价来衡量,金钱固然人人喜欢,但是,却买不到一个人的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