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我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我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作者: Stillwaterzy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14:27 被阅读113次

    写在前面:尝试写这篇文章,无意要诋毁某一代人、道说谁的不是,谨从个人角度窥探复杂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在这场关系中,我们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命运形态,好的或者不好的,友善的或是敌意的,大都出自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在每个人独特的社会、家庭背景下,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或许曾经挣扎过,却最终无力抵抗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一生颠沛混迹于人世间。---小人物的命运大抵如此

    “中国式家庭关系”这个词是我在16年读武志红老师博客看到的,偶然结缘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看遍了他的每一篇博客,后来又看了相关书籍。虽然至今我仍旧不能很好的处理家庭关系,至少自己再也不会悲痛欲绝彻夜流泪,我在他的文字里认清了自我,也从纷繁复杂的关系里解脱出来。

    “中国式人际关系,有独特之处。譬如,西方的很多人际关系的句子,都会涉及到一点:尊重界限。但是,在国人这里,一尊重界限的话,两个人之间就会像断掉关系一样。”--(摘自武老师博客)这个特点延伸到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尤甚,例如中国式的“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农村社会尤为普遍。在这样的观念里,父母生养孩子其实是为了给自己养老,就像给自己无助的老年生活购买一份保险一样,其实背后是自我安全感的缺失;还有中国式兄弟姊妹关系,感觉“因为我们是姊妹、有血缘关系,你就理所应当帮助我”、或者“我帮助你就是图你的回报,你一定要帮助我”诸如此类。

    我的中国式父母

    水逆的人

    记得上中学开始记日记,我就在日记里面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家庭就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那时候完全认为,上学就是为了父母家庭,是我可以回报他们养育之恩的唯一办法。其实在上学这件事情上,一直是妈妈在全力支持,上到后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我有一个拖后腿的爸爸。小学时候不支持我打乒乓球,连一副拍子都不买,由于把我送去县城读中学之后,经济一度十分紧张,更是完全没有半点兴趣爱好的培养意识了。

    07年高考落榜只能上一个大专,那时候我爸就开始游说我去附近的工厂做衣服吧,一个月只要养活住自己就行了。妈妈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坚定意志又考了一年,上了一个普通二本普通专业。然后是考研的经历,在12年那个毕业假期老爸撺掇了几回说你好好看看工作招聘吧,别再上学花钱了...虽然他没有说明白,但心里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还和我算过几次帐,说因为我上学让他损失了盖好几间房子的钱。每次要点生活费也是一场心理博弈,每个月固定时间问他打电话要钱都会说、你要省着点花...

    直到后来我终于可以逐渐经济独立,在毕业后没有为难他们找到一份工作,并有余力回馈家庭。记得有一个晚上也是极其难得的一次家庭座谈会,老爸在那傲娇的说,自己这几年教育投资终于没白费啊,终于向别人证明了他很有远见...我始终记得那个自豪骄傲的语气,并能感觉到满面贴金光一样闪闪亮。哈哈,夸张了点,极爱面子不就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鲜明特色吗?今天东家长明天西家短、谁家的儿子考上了大学终于扬眉吐气、谁家的孩子进了国企挣了大钱...农村的父母大都在攀比中度过了后半生,前半生呕心沥血操孩子,后半生担心焦虑孩子过得好不好,什么时候为自己活过?

    我就这样在一方支持一方反对中完成了坎坷的求学路,一直以家庭作为精神支柱的标榜着自己,也似乎从未想过会与父母真正的分离开,即便是在结婚时候,我也觉得那只是个形式啊,结婚了出嫁了就不回家了吗?心里还是认定他们是永远的爸妈啊。结婚那天我妈忍不住哭的很伤心,我也跟着哭了阵子,这种场景在中国想必是很普遍的。

    后来随着自己经济独立了,似乎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了,也很少再有想家依恋家的感觉了。毕业后的这几年相处,开始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发生改变。第一次开始感觉到“家庭不再是精神支柱”是在读研的后半段时光,那段时间有点抱怨父母,细数自己上学的这么多年时光,他们除了给予金钱上的支持还有过什么?每一次的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的困扰、前途渺茫时的无助....他们都只有一句“我也帮不上你”...原来最终都是要靠自己来解决。

    导致我直接转变的原因有一件事情,也是让我无数次心痛、痛哭、又无力转变的一件事情。家里小我2岁的弟弟,不学无术却总是惹是生非,中学没读完辗转县城和镇上几个学校、后来上学不济勉强混了个职教高中证、再后来勉强工作几年之后一直啃老...在我读研的3年里,他2次信用卡套现欠款3万多,自己销声匿迹躲避银行追债,留下家庭为他收拾烂摊子....那3年感觉自己过得已经很艰难,还总是听到家里传来的不好消息,老弟惹祸了告诉我、妈妈生活中有些什么困扰也是告诉我,可是我又无力解决、每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圈踱步又束手无策、任凭绝望的眼泪肆意流淌...呵~这大概就是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吧~

    经历了无数次痛彻心扉后,我开始反击了,开始拒绝他们向我倾倒坏情绪,尤其是对我妈的无情拒绝。从记事起的过年,我俩一起包饺子她都会给我细数她做新媳妇那些年的种种不幸、她和我爸的婚姻有多么糟糕、老弟的成长让她多么发愁...我觉得有那么几年我的心里装满了仇恨、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敌意、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发自内心珍爱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谁?

    其实早在妈妈结婚那个年代,就为家里的种种不如意埋下了伏笔,因为佛教相信因果。逝去的时光追不回来、童年缺失的营养补不回来,剩下的我们只能认命,却可以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时运,这也是我的命运论。后来我逐渐看透了此间因果,不再对关系报任何期望,也不会再轻易地受到关系的影响了,最终让自己得到了解脱。

    我曾经严厉的DISS过妈妈:以后不要再对我说“他是我弟弟、我就应该为他做什么”~因为这样一句话有多少的农村女孩一生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信仰?又有多少的男孩永远也长不大,成为可悲的巨婴?说这些话的父母大概也永远不会想明白自己生下来的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不是为了其他而存在的....后来自己也慢慢明白了,看看双方的家族观念就不难理解了。

    爷爷在我眼力一直是一个厉害而又专政的老头儿,印象中他好像总是要对自己的子女达到完全的控制,并且骨子里不太尊重女性,当然这不怪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他当时说过一个话“等以后我老了、不指望媳妇伺候,要儿子来”,事实上在他们那代人看来那时候的婚姻就是完完全全的交易罢了,花钱给儿子买一个媳妇然后就为了传宗接代,那时候的媳妇取回来都被安排去干地里的农活、做一大家子人的饭、挑水洗衣服做家务....估计这是我妈记忆里永远的痛了,她说怀着我即将临产的时候还要去村口井边挑水,真是有时候想一头栽进去也不用受这些苦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真是不敢想象。所以我爸有时候说出:娶个老婆就为做饭洗衣...这样的思想也算是家教使然了。真是每一代人都有他逃不过的命运~

    武老师说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那一辈女性,大都受到封建婚姻的残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都一辈子得不到丈夫的真爱,所以她们都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也是造成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妈妈们对儿子的爱普遍显得有些畸形,也导致了一些畸形的家庭和悲剧。

    一直记得有一年的暑假,我妈哭着和我讲她的婚姻史。那一次交流让我觉得她真是想开了,思想变得开明了。我也向她表示过:如果我可以选择出生、我宁愿不要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家庭,可惜我不能;并且我支持他们离婚,离婚了我独立生活,你们给我生活费养我到18就好了。现在想来真佩服当时的想法和勇气。

    在后来的很长时间我都在怨恨自己的出身,把生活中的痛苦归咎于出身不好,我一切的苦难都来源于家庭,并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天性逃避痛苦都是一种本能,而这个潜藏的痛苦很可能就是你每一次愤怒的导火线。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心底里完全疗愈自己。

    在我小时候完全不觉得家里重男轻女,慢慢长大后,逐渐被长辈们无意识的忽视,才认清这一点。后来经历了漫长的自我纠结和内省、终于可以正视历史找到心理平衡。现在我仍然会和妈妈偶尔争吵、也看透老爸的小心思,但更多也理解了他们思维意识的局限,心里也变得不那么苛责他们。

    结婚以后接触到老公的家庭大概也有相似的命运,婆婆少言寡语是那种典型的勤劳中国女性的形象,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任劳任怨,不知道为自己活是怎么一回事。公公有时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儿,干一点活就显摆一下、管不住嘴爱说大话还因此吃了官司、行事不稳重总是不靠谱、招致一家人不怎么喜欢他。公婆养大三个孩子,老公在家排行老二,分别有一个姐姐和弟弟。姐姐早早被公公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小学没毕业、老公历尽艰辛上完了研究生,这一点也经常被老公提起,足以感谢王爸爸一生。男孩女孩的命运不公平是不是太显而易见了?

    我曾经纠结过也愤怒过,面对上一代人的有些实在无法接受的观念,溢于言表的重男轻女、过分夸大上学的成功、把我们当面子炫耀....真的是太多太多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也曾决绝的竖起一道心墙想要隔绝,到后来逐渐放弃了,坦然的面对和接受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吧。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你认为他们一辈子庸庸碌碌流落市井无名小辈,或许他觉得自己培养出了大学生可以荣耀一世,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经历的年代生活的环境不尽相同,每一种价值观都没有对错,都值得被铭记和歌颂。

    尊重界限就像切断关系

    想要展翅高飞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陷在家庭关系的悲哀中无法自拔,后来发现都因为自己没有界限感。与家庭的关系真的就像俗话总说的那样“血浓于水”、总有一种胶着的感觉,扯不断理还乱。比如妈妈给我说了什么痛苦的事情我就必须马上用悲伤的心情来响应她,后来听书中看到了《共情力》,了解到人类天生就有共情能力,而且发现自己共情能力特别强,这样就更加夸大了痛苦在心中的感受。以前觉得这是一种分担,后来发现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情感伤害,这样做根本毫无益处,不过是给倾诉者觉得暂时得到了分担和体恤罢了,其实痛苦会一直存在。

    了解到这是一种天性之后,就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了,开始有意识的拒绝给自己制造痛苦。不闻、不问、不想....我想从那一刻起自己已经给自己的心里设定了界限。你的痛苦不再是我的痛苦、你的困境也无需我去化解、不再觉得身边的亲人遇到难事自己就焦躁的无法安宁,是因为我变得冷血了吗?我想是明白事理之后的理性做法吧。生活中遇事就解决问题,带情绪是最无益的做法了。深刻明白了生活中、工作中的愤怒和脾气,其实正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说的直接一点是无能为力控制自己的愤怒、而愤怒其实是源自心中的期望,但是你对别人产生期望的同时其实也是给人造成了一种压力,你希望他可以怎么怎么做,事实却总是难如你愿,暴脾气的人大抵如此~觉得自己能力超群,别人似乎都是陪衬,相处中也是一种压倒性的势力存在。

    和亲人之间谈界限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血缘关系,人人习惯翻旧账、喜欢胡搅蛮缠,喜欢顾左右而言他,往往你和他就事论事,却总能追溯到历史上的许多年前。所以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中国的家务事更是世界性难题,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

    我和老公读大学都没有出省,经历了大学再到工作都有意去选择离家更远的地方,也有这个原因。都以为从空间上切断了联系就会不再受到家庭的困扰,事实上并非如此。现代交通、通讯的发达,让你避之不及。该走动的关系还是要走动,该听闻的事情一件也不会落下。不过是短暂的相聚离别后,可以缩在自己远远的小家里面喘口气,不再耳濡目染那些关系而让心情受到影响。所以说很多人逃离北上广、逃离大城市,却最终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都有各种无奈在心头吧。

    中国式家庭里缺乏界限,严重时让人感到窒息,也引起了诸多的矛盾。发达时候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辛勤问候、关系攀附;落魄时候的门庭冷落、置之不理;其实久居乡村的人哪里懂得城市里的丛林法则?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就是生活在底层仅能维持城市生活的打工者而已,个中辛酸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别人却未必理解。

    划清了界限也让自己的生活明朗了许多,很少再受到不良关系的侵害,各过各的乐得清静。

    做一个独立的女性

    尝试这样的主题,开头难、结尾难,我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考虑了这么多,也是因为“独立”二字。独立不是简单的经济独立,独立也不是宣扬不婚主义,独立更不是宣示自己很强大不需要依靠,独立是精神上的独立。

    我经常会思考哲学上的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会去做勇敢的抗争,会去努力增长见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敢的向封建礼教说不,跟为老不尊的长辈论长短....我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越独立就越自由,越自由也越快乐。

    30岁的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30岁的心境却有些豁然开朗,历史抛出的谜题一个一个被解开,不再惧怕生活无情的面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da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