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离婚了,该怎样对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离异家庭如何保护好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电影《13棵泡桐》讲述了一群高中生的故事,剧中主角是女生何风。何风在父母离异后跟着父亲生活,缺乏情感交流,于是结交了同班男友陶陶。转学生包京生后来取代陶陶,与何风恋爱,陶陶转而投靠了女老师和残疾女生伊娃。包京生因为纪律问题被学校开除,他持刀绑架同学,后被警察带走。
高中毕业后,陶陶和伊娃去上了大学,包京生就此消失,富二代阿利子承父业,贫困家庭的同学金贵成了阿利的跟班。何风退学,坐上列车,去看望念警校的同学朱珠。
据民政部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大约有182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大约5000对。
除了少数无子女的家庭,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将在父母离婚后跟随单亲生活,还有的直接被送回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成了有父母的“孤儿”,父母仅仅提供生活费,和孩子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和心灵依偎,甚至有些父母连生活费也不再提供,孩子成了父母离婚的最大受害者。
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那是我们生育抚养的宝贝,是和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我们希望给孩子完整的家庭和美好的环境。但有些家庭终于还是走向解散,当父母的手不再相牵,当其中一人拎着行李逐渐远去,痛苦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无辜且无能为力的是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缺憾,是任何物质享受不能弥补的,也是任何亲密关系不能替代的。
很多孩子正是没能顺利度过父母关系的转折期,而父母也没有求得孩子的理解,甚至匆忙开始了新的感情生活,让孩子陷入了更深的失落、惶恐、孤独、愤怒,失去了幸福感和安全感,有的孩子从此性情大变,早恋、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做事情不计后果。
很多孩子在家庭破裂后不再和父母交流,转而在同龄人中寻找倾诉对象,有时候会下意识的寻找与自己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孩子交往,这样就能“平等”的“有尊严”的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似背景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处境和内心。当不良情绪干扰了正常学习生活,成绩下降,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同学中觉得没面子,回家又被家长责怪,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和社会上的闲杂人等开始密切交往,毕竟他们年龄还小,迫切需要归属感。
离异家庭的很多男孩混迹在校门内外,抽烟喝酒打架泡网吧,用外在的强势巩固内心缺乏的安全感。离异家庭的很多女孩容易早恋,把在家庭中失去的爱和温暖寄托给不成熟的情感关系,有时候可能面临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破碎家庭的孩子会在内心期望父母重新在一起,但父母的决定是他们无能为力的。父母生下孩子的时候不必先取得孩子同意,解散婚姻并离开孩子的时候也一样自作主张,至于孩子内心的伤害和即将面对的困惑,大人们并没有思考和回答,好象只要让孩子吃饭穿衣念书长大就是负责任的了,而孩子们不管是否理解父母的决定,惟有面对,惟有接受。
孩子往往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过多暴露自己内心的伤痛,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既然无法帮大人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尽量不再增加问题,所以内心的失落、苦闷、对父母离异的无能为力,宁愿自己消化,或倾诉给最最亲密的同龄朋友,也有些只愿意倾诉给最亲密的异性朋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开始有热闹的同龄朋友,一方面正在陷入青春期的苦闷孤独。他们开始思考生活,审视身边的一切,重新判断过去的价值观。孩子是家庭的花朵,但花朵的根扎在家庭的土壤中。
有的离异家庭的父母忽略孩子的心灵渴求,一味提供高额的零用钱,高档手机电脑,名牌服装和昂贵礼物,但这些并不能解决孩子对温情的渴望,孩子需要和父母沟通,有问题需要父母的回应,有苦恼需要父母的排解,有喜悦需要与父母分享。有的离异家庭非常贫困,孩子在学校里很自卑,在同学面前觉得很没自信,父母却没有及时的鼓励孩子安慰孩子。
有的父母一味瞒着孩子,什么也不和孩子说,经济上的困境不说,父母感情的状况不说,对未来的打算不说,但不是什么都不说就能解决问题,问题依然在那里,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有权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有权得到父母的解释,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宠物一样被好吃好喝供养着就能全无思想的活下去。
学校里的老师更不能像父母那样提供指向单一的关怀,没有精力照顾每个孩子的细微变化,同龄朋友也提供不了建设性意见,孩子的孤独困惑可想而知。
为什么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进入讲义气的小团体?
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接纳自己的圈子,需要亲密而稳定的关系,需要有人分担苦闷和困惑,需要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得到支持。父母的婚姻解体了,孩子的天空倾斜了,而孩子所在的小团体无法替代失去的家庭之爱,解铃还须系铃人,是父母导致的问题需要父母出面解决。
同时,青春期的孩子还不能正确区分友情和义气,经常混为一谈,友情是良性的分享与互动,义气却往往变成不辨是非的共进退。
友情和义气在这个阶段被混谈,似乎那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秘密都是和圈中人分享的,遇到困难也向他们求助,有时候附和别人的意见或行为仅仅是因为面子,因为随大溜,至于后果,则在从众的掩护下被忽略了。事实是,高中毕业十年之后再回头看学生时代的义气或友情,感受全然不同,因为各自的生活需要各自去承担,各自的问题也终于要各自去面对。
看到别人都有小圈子,自己想要不被排斥也要建立这样的亲密稳定的社交圈,否则可能被认为孤僻,受欺负,或在受欺负的时候得不到援助。
心理学研究认为男生倾向肢体欺负,女生倾向语言欺负,这是受自然身体条件的影响所致,不过现在初高中的一些女生也会采取暴力欺负的方式,自己动手,或者请男生帮忙:如果说过去有不懂事的男生欺负女生,现在懂事的女生们也会欺负男生了,同时也欺负看不顺眼的女生。
这类事件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毫无疑问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当婚姻解体的时候,父母双方要尽量和平分手,理性处理,并向孩子说明父母依然爱孩子。不仅仅是经济上都有责任养育孩子,更在生活上有义务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以开放健康的心态看婚姻变化,帮孩子度过适应期。
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关心,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请孩子理解长辈的决定,并承诺像以往一样保持和孩子的关系。不但说到,更要做到,有可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利用休息日共同活动,吃饭、购物、看电影、逛书店,父母的心态开放些,释然些,放松些,孩子也就逐渐能接受变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