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3)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3)

作者: 雾风的幻想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20:19 被阅读0次
网络图片  侵权删


【第三十三节 倾听者:怎样快速建立信任】

优秀的倾听者,在跟陌生人快速构建信任感、推进实质性对话,或者达成合作上,能做得非常出色。这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让别人愿意对他开口,二是他能听懂对方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就是一个必须具备优秀倾听者素质的职业。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给建议和解决方案,而是听来访者说。心理咨询师会摆正自己的身份,他们充当倾听者,而不是对谈者,防止来访者把自己缩起来,避免阻碍对方说出真正的想法。

心理咨询师会在三个维度上要求自己:第一,把“主场”感觉让给对方,并提醒对方拥有话题主导权;第二,是“帮对方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对方解决问题”;第三,放下自己的需求,根据来访者的需求组织谈话。这些其实就是作为一个倾听者,要坚守的基本态度。

本节课,得到大学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进行研发。陈海贤老师是浙大的应用心理学博士,得到APP上《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主理人,拥有12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我们来看看,作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如何有效的引导对方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你跟对方没有信任基础。

2、时间非常有限,你没法提供实质性帮助。

3、你想要跟对方推进沟通或者合作。

二、本节重点

1、击碎抽象,回到具体事件,帮助对方降低谈话门槛,打开谈话意愿。

心理咨询师从来不会对来访者滔滔不绝,因为人都是有戒备心的。更何况来访者本来就有心结,不能对亲戚和朋友说,所以才找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怎么提问、怎么引导话题走向,是很讲究的,这关系到能不能缓解来访者的压力,减轻他潜意识里的戒备心。

比如,陌生人第一次来访时,心理咨询师不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咨询?”或“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因为这类问句都是有指向性的,它在暗示来访者是需要“被治疗”的,那么来访者就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定义为“患者”,这将阻碍其在之后的表达。

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会在第一次见到来访者时说:“你今天怎么想起到这里来?”这类开场白妙处在于,指向的仅仅是一个具体事件。它的潜台词是:今天到我这来,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愿意听你说。而给来访者的暗示是:你肯定有你来的理由,怎么想就怎么说。

你看,作为一个倾听者,开场白都不是简单的。不仅要避免抽象的指向性,还要从一开始就让话题回到具体事件中,为后面引导来访者做一个好的铺垫。

2、穿越话语,关注潜台词,帮助对方定义出真问题。

很多时候,沟通中真正重要的信息,往往藏在字面意思之下。所以咨询师要判断哪些话是重要的,要去挖掘底层的重要潜台词。其实不只是咨询师,在任何对话里,一个好的倾听者都应该有意识的问自己:对方为什么这么说?他想强调的是这句话里的哪个词?这背后想表达的是什么?

比如,陈海贤老师接待过一组家庭来访者,夫妻俩在咨询室里就吵起来了。男方说应该送孩子去学奥数,女方说孩子这么小学奥数干什么。这段对话听起来是在争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其实对话的潜在争论是:到底谁才更懂孩子。这其实是夫妻之间的权利斗争。

陈海贤听懂了这家人的潜台词,他需要帮这家人意识到,“家庭关系”才是教育问题之下隐藏的真问题。于是他先问爸爸:你为什么觉得你比你老婆更懂孩子?然后又问妈妈:你为什么觉得你比你老公更懂孩子?这样一来,这家人就开始讨论“关系”这个真问题了。

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来访者找到他所介怀的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在日常谈话中的倾听者其实也是如此,在倾听过程中,只要能帮助对方定义出真问题,就已经给对方提供了一份充满了善意的,实实在在的帮助。

3、击破防御,唤醒对话责任,即使是“聊不下去”这件事本身也是可以聊的。

当我们顺着具体事件、抓住关键词,定义出真问题后,对话经常会陷入僵局。这是因为真问题很可能会触发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于是他们开始敷衍回答,不给细节。这种情况下,对话没法继续进行下去,场面会很尴尬。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办法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这种“示弱”,会让对方卸下防御。比如,好的咨询师可能会说:现在跟你谈话,我觉得我好像聊不下去了。对方可能会过意不去,主动开启话题。

第二个办法是,把对方摆在局外的位置,来理解他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比如,一组家庭来访者,爸爸经常指责妈妈对孩子不负责,导致孩子学习不好。但陈老师却发现,其实是爸爸的指责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孩子抵触学习。于是陈老师当着爸爸的面,给孩子分析如何应对这种压力,此时爸爸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其实,跟对方“聊不下去“也是一种现场事件,它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谈资,可以用来击碎对方的防御心态。这种“什么都可以聊”的姿态,也给对方传递了一种开放、安全的暗示,告诉对方,没有什么是需要躲避和隐藏的。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击碎抽象问题,回到具体事件。

白话版:往更具体更细节上聊,不要总结和提炼。

要点二:穿过话语表面,关注对方的潜台词。

白话版:找出真问题才是关键,不要被表面话语蒙蔽。

要点三:如果对方防御心很重,你可以直接表达感受,甚至示弱。

白话版:如果聊不下去,就聊聊为什么聊不下去。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是得到大学全部48节课程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几节课之一。并不是因为我与别人建立信任上有困难,而是“倾听者”的心态,正好击中了我的一个缺点:好表达,不善倾听。

这个问题在几年前我自己就意识到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靠自我抑制带来的改善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早几年,刚刚养成规律读书习惯的时候,就像学了点皮毛的小孩一样,总是找机会到处显摆,喜欢好为人师。这种肤浅的自我满足的心态,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聊天中动不动就喜欢给对方的话题进行总结、分析,甚至还喜欢不负责任的指导,给自己也没验证过的建议。

所以,那时候的我从没担任过倾听者的角色。随着对自我的觉知逐渐深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各种对话中,努力克制表达的欲望和给建议的冲动。可即使到现在,我也只是个糟糕的倾听者,还是会时不时的,忍不住给结论和送建议,哪怕别人可能并不需要。

这节课中,陈海贤老师讲的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心态问题,让我意识到,我的问题其实也是出在心态这个维度上。当年,读了点书,做了点事,就觉得自己好像啥都懂了,对谁都想指点两句。后来,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对自己不了解的专业和领域能做到不发表任何意见,可对自己有涉猎和有经验的领域,还是会不自觉的以一种优越感的心态指指点点。

然而,认知上有涉猎,不等于精通,经验也不一定就适用于各种情景。所以,给建议这种表面看是善意的行为,实际上仍然是在自我满足而已,对对方真正的用途往往并不大,甚至还会因为建议错误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那么,在日常的交流中,我是不是也应该尝试一下“心理咨询师”的心态定位,放下自己的需求,根据对方的需求组织谈话,并时刻提醒自己,将话题的主导权交给对方。

根据本节课给出的方法论,进行延展,我想我可以得到以下的具体执行要点:

第一,多引导对方说,而不是自己说个痛快;

第二,关注对方表达的深层含义,避免根据表面话语做判断和反应;

第三,如果对方有需要,尝试帮其找出真问题,而不是分析表面问题就草率的给建议。

第四,不要做总结式的表达,不要“把天聊死”,尝试在“聊不下去”的时候继续聊下去。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建立关系,也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9.11.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em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