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四节 群主:怎样领导一个开放性组织】
如今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的发起一个社群,各种社群的数量急速膨胀,那么领导社群,或者说领导开放性组织的能力需求越来越重要。可我们会发现,真正有活力的好社群非常少,大部分社群都是活跃一段时间后就变成了“僵尸群”。
那如何才能保证这个组织的长期延续呢?我们可以回到历史中找成功案例。古代的传统社群,比如部落、村落等,是靠血缘或地缘自然形成的,你很难脱离这两个要素建立共同体。但也有不依靠它们,还跨越了超长的时间周期活,到了今天还活得很好的“社群”,就是宗教。
如果你对宗教有研究,你会发现,所有宗教都设置了三种机制,而这三种机制极大地增强了一个松散组织的凝聚力。这些机制在三大宗教的叫法都不太一样,我们暂且按照基督教的叫法,统称为祈祷、忏悔和礼拜。在逐一解释之前,照惯例还是先说此类问题的边界。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成员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自己的去留。
2、组织成员之间是弱连接。
3、最终目的是长期延续这个组织。
二、本节重点
1、祈祷:从成员的角度出发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谓祈祷,就是宗教信徒祈求神明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借鉴到社群里,就是要提供“祈祷-回应”机制,让成员能从组织获取信息或某种资源,可以是具体的物品,也可能是抽象的价值观。
而有经验的社群组织者都知道,这事看起来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多社群用红包和小礼品确实能迅速拉到很多粉丝,但它们死得也很快。这是因为很多所谓的资源,都只考虑了组织的目标,而没考虑到成员真正的需求。
成功的社群要像宗教一样,先满足成员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即传播教义。比如,当年基督教在传教的时候,会热衷于大量修建医院和学校,就是因为这符合那个时代每个人的需求,这些举措总能为其快速吸引大量的信徒。
清末民初,基督教在山东吸引了大量的普通妇女加入,原因仅仅是传教士会组织大家一起唱歌。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民众看来,妇女“无故唱曲”是不正经的,但社会底层的妇女是非常需要排解内心的压抑情绪的。原来只能靠哭泣,现在可以去教会唱歌,唱总比哭好一些。
所以你看,一个成功的社群,它一定不是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提供资源。开放性组织,成员有充分自主权,你得尽可能地先找到他们的真需求,给他一个理由让他决定留下来。
2、忏悔:邀请成员做信息共建,让他们找到存在感
仅仅圈进群显然是不够的,要长期延续,你还要让他不走才行,这就需要第二个机制——“忏悔”,就是邀请成员一起来做信息共建。宗教意义上的忏悔,是每个人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实,拿出来向组织坦白。
而群主要做的,是引导成员拿出自己的信息上传到组织,这种行为与“忏悔”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因为对任何一个集体来说,成员只有感受到了存在感,他才会有归属感,这就是牵绊他不走的绳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强连接组织的领导,可以要求上传信息的高门槛,比如年会时表演节目,开会时发表高价值意见。但对于弱连接的组织,要想尽办法降低上传信息的门槛。
还拿宗教举例,中国佛教流传最广的是两个宗派,净土宗和禅宗。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对成员上传的要求极低。净土宗针对普通老百姓,只需要每天念佛号就可以获得佛祖的保佑。禅宗是针对上层知识分子,讲究不依赖佛经,而是依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经,这门槛当然就低。而著名的玄奘和尚创建的法相唯识宗却没落了,就是因为其门槛太高,别说上传信息了,连参悟都极为困难。
如果上传门槛太高,表面上可能高大上了,但实际上也对你的成员造成了负担,这就相当于逼着他们离开。所以,打造一个社群,要邀请成员来一起共建信息,而且要把上传信息的门槛降到极低。
3、礼拜:建立线下真实的连接
有了上传和下载这两条线,仍然不足以让一个群跨越长周期,还需要让成员之间相互“牵绊”,就相当于织起来一张关系网。嵌入到网中的群成员,想挣脱就难看了。这就需要借助第三个机制——“礼拜”
礼拜就是特定的、线下的、实体的仪式。互联网让我们能轻松的实现跨空间的线上连接,但线上连接的天然就“短命”,所以要想形成长期稳定的连接,还得回到线下。像基督徒,到了礼拜天,他们还是需要西装革履地去教堂,非常有仪式感地做一次礼拜。
线上连接靠的是抽象的理智推测和判断,这很难产生真实的感情。线下连接是一种有更强吸引力,也更真实的连接,它能把线上那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有更多细节的场景画面传递给你的大脑,由此留下更深的印象,产生更多的感情。
所以打造一个社群,第三个要记住的是,你要让成员之间有具体的接触、有定期的线下聚集,才能让他们产生真实的连接。有了这个连接,就能把他们嵌入到一张关系网当中,让他们想走都舍不得。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先不考虑组织的目标,先满足成员的需求。
白话版:你想要什么不重要,你能给什么才重要。
要点二:给成员找到存在感的机会,并降低参与的门槛。
白话版:引导成员从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主动的建设者。
要点三:要注重成员之间线下的具体连接,让更多成员融入网络中。
白话版:线上聊百天,不如线下见一面。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阐述了领导开放性组织(以下简称社群)的方法论,并与宗教领域的祈祷,忏悔和礼拜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类比,不仅便于理解,还有助记忆。但也由于采用了大篇幅的类比,真实案例较少,感觉不是特别落地。
我作为“007不写就出局”(以下简称007)这个写作社群的铁杆粉丝,当然要以007为例来解析具体的落地策略。而007也确实值得成为案例,它在“祈祷”和“忏悔”这两个策略上非常有代表性。结果是,无论从群成员的活跃度上,还是从连接的质量上,其状态都远超大部分社群,真正做到了长期有效的延续。
另外,“得到大学班级群”虽然属于封闭性的社群,但其在“礼拜”这个策略上却是另辟蹊径,也同样获得了极好的社群效果。下面,我会逐一介绍它们的具体方法。
1、祈祷,从吸引相同价值观的成员开始
前面说过,“祈祷”就是要先满足群成员的需求,但问题在于需求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领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比如,就拿“写作”这个需求来说,有人只是单纯的喜欢写作,有人想提高写作能力,也有人希望通过写作锻炼各种思维能力,还有人需要靠写作输出某种擅长的技能并赚取影响力。那么如何吸引这些不同需求的人进入同一个写作社群呢?答案是:提炼出需求中隐藏的共同价值观。
这些基于写作的不同需求中,都隐藏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期望通过长期的写作达到自身成长的目的。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对自己的未来有高期待和相对明确的规划。所以,成长是他们的刚需,这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007不写就出局”(以下简称007)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写作社群,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个共同价值观。在实现路径上,将其归纳为“输出倒逼输入”,完全匹配了群成员的核心诉求。这就等于是不拘泥于表层的需求,而是满足了更广泛的深层需求。
提炼出不同需求的相同价值观,就是成员们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它能让社群兼容更多的成员。而且,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的连接,也更稳定,更有生命力,这就为未来组织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最牢固的基础。
2、忏悔,将长期的低门槛任务设计成规则
有了共同价值观这一基石,组织者就有了更多的底气,以规则的方式主动要求群成员共建信息,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这一点,007也做得非常到位,它采用的策略是,在规则上就约定了群成员要定期且长期的完成“群任务”,即交作业。
007要求每月逢七和七的倍数日,所有成员要上交一篇原创文章,而且要持续7年的时间,完不成任务将被处罚,连续不完成任务还会被“抱”出群。这种强制性的群任务,就是规则上的信息共建。
将信息共建用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有两个好处:第一,能快速的将非共同价值观的人筛出去,只剩下真正认同群价值观的成员,让组织更“纯净”,避免那些混入群中,抱有其他目的的人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将信息共建以规则的形式固定来,成员就看到组织对于目标的决心,他们也才会有长期跟随的意愿。很多社群之所以死得快,就是因为成员看不到组织的决心。换句话说,一个社群,连规则上都不敢要求成员为了目标而努力,那么谁会相信这个社群能长久呢。你会相信一个完全没有考试规则的学校能教出优秀的人才吗?
当然,这种带有强制性质的信息共建规则,是提高了参与门槛的,那么就要从具体的执行层面将门槛降下来。所以,007只要求定期提交一篇文章,但题材、形式、字数都完全不设限。你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万字,也可以写一篇数十字的小文,都没问题。这就是将参与写作的门槛降到了小学生的水平。
而实际上,能坚持下来的人,看到其他同伴的成长,没人会甘愿当7年的“小学生”,这就等于直接增强了群成员的成长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3、礼拜,充分发挥群成员的个人优势
007在组织线下活动上,也非常符合本课中的“礼拜”策略。从核心成员的巡讲,到组织成员去各地游学,再到各班级自发组织各类聚会,可以说线下活动丰富多彩。只是,这些活动仍然都是常见的中心化组织形式,由此建立的真实链接还是要略弱一些。
与007相比,在“礼拜”这一策略上,“得到大学班级群”就要强出很多。它充分发挥出了群成员的个人优势,并将其转化成了所有成员能共享的资源。按照得到大学的说法就是,所有群成员都是互为“君王”与“幕僚”的关系。
意思就是,每位成员都可以在社群里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寻求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君王”。而当君王出现,其他成员只要有精力,就会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给予意见和建议,甚至直接动用自己的资源帮其解决问题,这就是“幕僚”。当然,君王和幕僚的角色是根据需求随时互换的。
线下活动的形式是以私董会为主,具体的玩法在网上都有,就不赘述了。这种策略的真实连接效果非常好,原因在于,它解决的都是最真实,最急迫的需求,这让弱连接能快速稳固下来,并韧性十足。毕竟一起共事才是增进感情的最快方案,让面目模糊的群成员很快就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当然,“得到大学班级群”能采用这一策略是有基础条件支持的。因为所有成员都是经过了三个月的“同窗”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并且群成员都是经过筛选的,在某一领域比较擅长,或有稀缺技能的人。
可即便如此,如果没有适合的“礼拜”策略的支持,在同学们毕业之后,社群也会很快冷却下来,即便不变成死群,也会像很多社群一样进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可以说,“得到大学班级群”能保持长期的活跃度,且没有冷却的迹象,采用了发挥个人优势的“礼拜”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说明它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综上,我们能总结出一套让社群长期延续下去的落地方法。首先,“祈祷”要从吸引相同价值观的成员开始,打下良好的根基。然后,将长期的低门槛任务设计成规则,以此达成有效“忏悔”的效果。最后,尝试引导和发挥群成员的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适合群调性的线下活动形式,增强成员间的牵绊,让“礼拜”策略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2019.12.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