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14部作品,余以为独《天龙八部》为最高造诣。
俗话说得好:一百个读者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在我看来,一百个读者眼里,也有一百个乔峰。
天龙八部,八部天龙。
《天龙八部》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01
读人。
人,是《天龙八部》最大的特色。
陈世骧先生曾对《天龙八部》进行了高度总结: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这句话总结的精辟入理,什么意思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个个可怜虫”。诚然,《天龙八部》大气磅礴,众生万相。里面涵盖的人物数量是所有武侠小说之最,而且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怨,活脱脱一个古装版的“浮世绘”。
我们拿一些人来说吧!
乔峰,武功盖世,豪气干云,但他痛苦一辈子也打不开一个心结——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挚爱;
段誉,生平不爱武,天性善良,偏偏要在一个乱世承皇位、继杀伐;
慕容复,权欲熏心,不择手段,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两手空空。
连鸠摩智对武学的贪婪、段延庆对段氏的愤恨、游坦之对阿紫的痴狂,也是代表着人世间“贪、嗔、痴”三毒。
可以说,《天龙八部》里的人物就是现实世界的芸芸众生,我们在每个角色身上都能看到身边熟悉的身影:
有多少人像乔峰一样,不被世俗接受,为一件事抱憾终身;
有多少人像王语嫣一样,爱一个人爱到伤痕累累,最后心灰意冷;
有多少人像慕容复一样,对名与利近乎变态的追求让自己都感到陌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实世界中,没人能跳脱《天龙八部》里人物的苦。
以前看古龙的小说,总能感觉到一份诗意,那是最美的人、最骏的马、最烈的酒、最快的剑,那是理想中的江湖,快意恩仇、纵马放歌,让人感到酣畅淋漓。
可金庸的江湖却正好相反,金庸的江湖,是现实的江湖。
就像在《天龙八部》里,你能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实只有可怜人。
我们都是可怜人。
所以人人喜欢楚留香、李寻欢,却没有人喜欢《天龙八部》里的人,说白了,因为他们太像我们自己。
观天龙,常不由自主发出叹息,那是对人的叹息,对现实的叹息,对我们自己的叹息。
任尔英雄无敌,野心无疆,有冤孽二字,一切皆泡影。
笔者觉得97版《天龙八部》三人最符合原著标准
02
读理。
看书,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看作者想表达什么。
《神雕侠侣》里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
杨过不辞而别,陆无双大恸。程英安慰无双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她话虽如此说,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云卷云舒,人生离合,亦复如斯。”这句话借程英之口说出,其实蕴藏了金庸先生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的大抵也是这层含义。
在《天龙八部》的文段里,也有很多人生见地。如鸠摩智求取六脉神剑剑谱一段,搞了个先礼后兵,要拿少林寺三部绝学的原本换取六脉神剑剑谱的副本,这买卖明眼人都会觉得划算,连天龙寺几位高僧都心动了,问枯荣大师拿主意,我们看枯荣大师是怎么说的:
枯荣大师问道:“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第几品境界?”本因额头出汗,答道:“弟子根钝,又兼未能精进,只修得到第四品。”
枯荣大师再问:“以你所见,大理段氏的一阳指与少林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三项指法相较,孰优孰劣?”本因道:“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
枯荣道:“倘若你再活一百岁,能练到第几品?”本因额上汗水涔涔而下,颤声道:“弟子不知。”枯荣道:“能修到第一品吗?”
本因道:“决计不能。”枯荣大师就此不再说话。
本因道:“师叔指点甚是,咱们自己的一阳指尚自修习不得周全,要旁人的武学奇经作甚?明王远来辛苦,待敝寺设斋接风。”这么说,自是拒绝了大轮明王的所求了。
枯荣大师说的话,道出了多少人的迷茫。
但凡成功之人,皆是做一事而专,冰冻三尺方可成。可现实中人多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样样都想做,样样做不好。
这一段实是金庸先生告诫世人:做人做事,要持之以专,切忌浮躁贪心。
读金庸先生的书,不止要看打打杀杀、恩怨情仇,也要看他要表达的理。
所谓“大音若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道理,往往最平华无实,世人有口皆传,却少有人身体力行,不过要是都能做到,也便与圣人无异了。
03
读道。
道是什么?是乾坤运转、命数转折的规律。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佛家的“因果论”和道家的“宿命论”。
金庸先生乃世之大家,《天龙八部》喻巧于拙。还记得鸠摩智曾一语点出枯荣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
“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这句话什么意思?原来世人都知释迦牟尼当年是在婆罗双树之间入灭,但很少有人知道实际是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解释:东方双树表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表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表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表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表示正面的意思,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枯萎凋残之树表示反面的意思,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种境界之间入灭,那是说他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却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所以小说中他半边脸如死人一般枯萎,半边脸又如新生婴儿一样水嫩我们再看虚竹一线的关键人物的名字:
无崖子,脱胎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苏星河,《玉台新咏》:“望山川悉无似,唯星河犹可识。”
丁春秋,《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连逍遥派的派名,也是取自《逍遥游》的名字;镇派武学北冥神功,亦源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由此可见金庸先生对佛道之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纵观书中人物皆命数坎坷,无非是摆不脱“因果”与“宿命”。
何为因果?即“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
丁春秋忤逆弑师,最后却身中生死符生不如死,座下众徒全都弃之如草芥;
段正淳一生负人无数,最后方知害人害己,连唯一的儿子都不是亲生骨血;
康敏贪慕虚荣,杀夫害人,自负貌美却被自己容貌吓破肝胆而死。
这就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何为宿命?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白了就是“天道无常”。
乔峰乃当世之豪杰,半生护大宋、杀辽人,到头来却不被宋人所接受,又放不下家国天下,只能以身死换百姓安宁,何等悲哉!
再看虚竹,生性愚鲁、相貌丑陋,阴差阳错学得盖世武功,领逍遥派掌门、西夏驸马之位,何等幸哉!
这就叫冥冥之中命数皆有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抗争也是枉费徒劳。
某以为,江湖之道,又岂是单单“因果”和“宿命”可以说得清。
像虚竹前半生命途坎坷,皆是承父母所种之因,后半生时来运转,实在是命格清奇,但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他菩萨心肠,以仁慈之心解七十二岛岛主三十六洞洞主“生死符”之苦,才换得众人死忠,却也应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因果与宿命,道义上讲是相互矛盾的。可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是难以捉摸,介于有常无常之间。
生存之道,唯有顺势而为、顺心而为,行积善之事以求因果,持平常心态以抗宿命。我想这才是金庸先生想告诉我们的道。
读《天龙八部》是读人、读理、读道,是见众生,更是见自己。
书中的江湖是刀光剑影、恩怨情仇,走出书来,我们一样要面对现实世界的尔虞我诈、虚情假意,读的目的就是在书中认识自己,检视自己,坚守本心、行正义事才能面对江湖之险,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做到退出江湖。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