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四节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四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9-27 18:45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内容用四字概括即是:“以利劝和”还是“以义劝和”。楚国与秦国要开战了,宋牼出发到楚国与秦国去与君王劝和。

宋牼在与孟子交谈之前,是希望“以利劝和”的,但是这样会导致楚王与军队因为获利的缘故而高兴(休战),违背了做臣子的准则(孟子以此牵涉到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以利”侍奉,而抛弃仁义,指出在这样的过程中(情况下),国家没有不灭亡的,亲子之间的关系没有不崩溃的)。

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以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若这样能劝说其退兵,则秦楚之王与其军队是因为仁义而高兴地休兵的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的牢固且稳当了——这才是做臣子的应该做的事。

说明:此节内容虽然篇幅较长,但真正有其内涵的在于最后一节中孟子所给出的“以利劝和”和“以义劝和”导致的最终不同的后果。

赏析:今时,已然没有君臣的关系体系了,剩下的是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子女,兄长与弟妹,用孟子的原文大意来说就是,不管是何种关系体系,都不能以利为唯一驱动而维系,若是如此,关系体系必然会因为利益的取舍而崩塌。用今时的话来论,就是广义的“贿赂(包含下级对上级的、子女对父母的,弟妹对兄长的)”,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贿赂而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都会东窗事发。

引申(家教反哺问题):

此节的引申会牵涉到家教的反哺问题,这是个什么问题呢?

其实很好理解:

父母、兄长等教育晚辈的时候是用利益教育的还是用仁义教育的,在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以利益/仁义来侍奉父母与兄长。

若让从小只接受过利益教育的人长大后用仁义去侍奉父母,他一辈子都做不到;让从小只接受仁义教育的孩子长大后用利益去侍奉父母,他一样做不到。

当然,从小的教育并不会完全意义上走独木桥,即完全用利益教育或完全用仁义教育(如若能完全用仁义教育固然最好,这也是古时有德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仁义中包括了对“利益”的认知教育)。如此,就会出现奠定在利益教育基础上的仁义教育与奠定在仁义教育基础上的利益教育,前者狡黠,后者聪慧;前者,拿仁义作为利益的面具,无时无刻盯着自身利益的得失;后者,能够辩证的站在仁义的基础上看待利益的存在,不左右利益,也不被利益左右。

引申2:

长大后,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之时,是以利去解决还是以义去解决,是每个人处事的习惯。按常理而言,是以利解决问题还是以义解决问题都无可厚非。但,作为圣贤之理来论,不管是与自己相关的,还是与他人相关的事件,都需要从仁义出发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

虽然看似用利的方式去解决,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其中的解决前提却是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依附利益,当利益真空时或完全崩塌时,看似被解决的问题又再次出现了,且比前次的问题更复杂更困难——以利解决问题犹如饮鸩止渴,只能解决眼前,无法解决身后。

而,对于以义解决问题来说,是让问题的拥有者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妥善处理(好比文中秦楚要开战了,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国君王自己身上,若两国君王能为百姓的生活,社稷的建设着想,则不会大动干戈,从而以仁义劝说),在问题的拥有者妥善的处理好自身的问题之后,问题的本质(身)也就不复存在了——认错,认识到自己错了之后(并改正),人类激活了自辱形态,与出现的问题划清界限(不再碰触),从根本上(内心)去除了所存在的问题。

所以,总而言之,不要总以利的方式看待出现的任何问题,尝试着用仁义的方法去看待与解决,效率和结果会更高、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四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ml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