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学习法
每一节课,学生除了做书上的习题,还要完成练习册,有的学生还要完成额外的资料。按道理说,学生的训练量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考试的成绩却证明大量的习题训练是没有效果,至少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感觉很纳闷,学生训练了那么多题,怎么会没有效果呢?我仔细的观察发现,学生做题会有一个习惯。他们一直做着他们会做的习题,而且几乎是同一类题一直做,而不会的一类题型根本就不做。越是会的习题,他们做的越多。因为会所以他们就爱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只有试题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题目,他们就荒神,就会出现不理想的成绩。他们只做掌握的习题,导致练习的效果不明显。而且我还发现,即使有的学生会把所有的资料一字不漏的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做题效果肯定不错。可是,学生这样做会没有时间。毕竟一个学生不止学习一门功课,还会有很多的习题等着学生。学生没有时间作为保证,会让完成习题的节奏变乱,导致很多学生的资料以空白的状态呈现。既浪费了家长的金钱,又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一本资料打大面积空白,会让学生感到对于这门学科的信心不足。
我最后慢慢的摸索了一种“1+3”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做题模式。“1+3”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知识点,选取三道习题。“1+3”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讲完一个类型题,学生找相应的三道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相应的练习。一道题再加上三道题,只要学生用心去做,理论上是学生应该学会这个知识点。而“1+3”的模式背后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学生不是主动去找同类型的三道题,就会让结果打打折扣。这种学习方式的探索,需要长期的训练,不会一蹴而就。至少需要两年的训练,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会提升他们的解题思路,而且会对同类型题目有着敏感的辨别意识。在寻找同类型题目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学会了分类,学会了同类型的解决办法。学生有利分类意识,会让学生的解题速度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正确率也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