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人将未婚姑娘称为大嫚或大闺女(发“宁”音),大龄剩女称之为老嫚儿或老闺女,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小嫚儿,年龄较小的女孩叫小嫚嫚,还有与小嫚相对应的小男孩叫小(sao),这个(sao)是哪个汉字查证不到。
据说“大嫚”源于德语Dame一词。这个说法的依据是源于青岛在上个世纪初曾是德国的殖民地,虽然殖民时间不长,却给青岛留下不少德国元素。比如至今有些老青岛人叫下水道井盖为古力盖,也是德语Gully(雨水口)的音译。
我对这个说法是存疑的,德语Dame可翻译成女士、夫人、太太等多个词语。而胶东话所说的大嫚必须是未婚的姑娘,通常所说的黄花闺女。一旦拜了堂成了亲后,称谓马上转变为媳妇或老婆或婆娘。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称呼又变为老婆儿或老娘们儿(必须是儿话音)
查询《说文解字》,古人对“嫚”做出的解释为“侮易也”。侮易,欺凌、轻视之意。用作一声的“嫚”,才是方言的“女孩子”,但该释义始自何时却难求证。
大嫚一词,到底是源于外语音译还是本土叫法,都没有权威的考证。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汉字可引申为很多叫法,这也让学中文的老外很是头疼。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胶东人给儿子找对象叫做“说媳妇”,找媒人去介绍叫说媒,这个“说”胶东人念作“雪”。有的地方叫保媒,做媒。
为什么以前叫“说媳妇”,而现在却叫“介绍对象”?
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实在查不到这个“说媳妇”的出处)
窃以为,重点在这个“说”字。过去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成亲之前是不能见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待字闺中的大嫚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未来的媳妇或老公是个啥样子,全靠媒人一张嘴,媒人凭着那三寸不乱之舌,会把对方说得天花乱坠,说啥就是啥。虽然促成了不少姻缘,但也造成了很多悲剧。所以才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扛着走”的说法。
若这门亲事被媒人说成了,双方家长也都认可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娶媳妇了,胶东话叫“将媳妇”,这中间还有定亲,送日子等诸多环节,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这个“将媳妇”的将字也是古汉语。
“将”,嫁娶意,偏义在“娶”。《诗经·召南·鹊巢》中有“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辆将之。”嫁女儿胶东人称之为“发付闺女”或“出门子”,这里的“发付”含“撵”和“轻率对待”意思,女孩子在娘家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得出嫁,所谓“闺女大了不中留,留来留去成冤仇”;出门子指的是,这脚踏出去离开自己的家门,从此就是人家的人了,再回来就是客人,花轿前脚走,后面一碗凉水泼在当地,“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将媳妇”一词中的“将”有带领之意。比如“将军”或“将领”就是领军的人的意思。将媳妇,就是把媳妇领进家门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迎娶”。
男人“将媳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到女方家里把媳妇请回来,这个过程就叫“领媳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胶东方言所说的“将媳妇”就是“领媳妇”的意思。
《诗经》中的字词被胶东人完整地保留并运用到现在,至少说明胶东方言离中华文明的源头更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