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一样了

作者: 我及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8:25 被阅读139次

如果我们不一样了

有时候,我们的伤害会特别的莫名其妙,比如父母对我们的伤害。

本来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关系最紧密的人,却成了伤害我们最深的人。

看到一位女孩倾述她和父母的关系。她说,从小妈妈就会指着她的脸,骂她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以后还会经常吵架,还会吵到大街上。她妈妈让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两个人就经常起冲突,她妈妈会因为这样抽自己的耳光威胁她,她说如果她妈妈下次还这样,她就去撞墙••••••

她说,她有时候想着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又不想她爸爸伤心。她没有安全感,小时候以为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可是后来发现,事实上不是这样。

来自父母的伤害,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痛处,它会影响我们很深。尤其对于敏感的女孩子,痛感往往会感受得更深更痛。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他们不会反应那么大•••••••可是,太阳光在不同的物质上,照射出来的光线也是不一样的,不是吗?不同的人,感受不同,伤口也会不同啊。

纵使父母有爱,父母也本该爱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爱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爱孩子,或许有人会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不懂表达。在我看来,爱孩子的父母和不爱孩子的父母都有。而父母有爱,如果表达在孩子的身上,不是爱的方式,那么孩子就接收不到爱,她也难以感受到爱,何况是背道而驰的方式,当然会难过,不是吗?

“他们不是我的父母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这么嫌弃我?为什么要批判我?我怎么了?是我不好吗?”

如果,连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认可自己,很多时候,会连自尊都看不见。人总是想要获得认同感的啊,何况是那么亲密的人。被贬低得一无是处的时候,没有自我价值感,就会有死的念头。

只是,当我们面对伤害,我们只能委曲求全、自怨自艾、顾影自怜了吗?或者去怨恨,去责怪?可我们明明不愿意这样,明明知道这样做,并没有用。父母之所以会那样对待我们,其实也受了他们的过往成长经历所影响,因为他们也没有一个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这些,也是我们没有办法左右的。

其实,我们也会希望关系可以变好,能够互相理解,调整好亲子关系。但是,面对思想已经固化的父母,调整关系并不容易。如果事情不能正面解决,那就换一个方向,既然我们无法让父母改变,也很难让关系改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呢?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比我们困难多了,那些饱受战争和饥饿之苦的孩子,他们的愿望,只是活着。而我们却因为这些,不想活。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得多了••••••

知道的一个远方的朋友,从小遭遇母亲离家出走,没有得到一点点的母爱,还遭受母亲对整个家的诅咒,她从小就忍受很多痛苦。但是她坚决要当一个幸福的人,哪怕没有亲生母亲的爱,她都想要爱自己,因为她不允许自己不幸福,于是她一直努力成长,努力变得独立,长大之后,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越来越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都是由我们的想法决定的。我们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痛苦。

是我们一直让自己囿在那种想法当中。我们的注意力,一直放在父母对我们的不好之处,我们没有去透过这些,洞察到这些意味着什么,我们是不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

被痛苦困住而觉得无能为力的我,是一个我的版本,因为痛苦去意识到问题而寻求改变的我,是另一个版本的我。这是自己的选择。

静下心来,回想一下,我们会因为父母的斥责或者辱骂而感到伤自尊,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在父母那里讨要尊重未果,而感到受伤。另一方面,我们下意识地把父母的情绪,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不受控制地引爆,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这样 。如果没有去觉察和留意,这种事情的发生,往往没得商量,而且互相伤害自然得不费力。是啊,这是一种互相伤害,如果没有警觉,伤害会越来越 容易发生。

如果能有警觉,事发的时候,能够暂时收敛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让自己暂停,不容易因为自己的举动,强化冲突。这是需要练习和重视的。

当我们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抽离出情绪,洞察对方的话语里面,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和需要,我们就可以共情到对方的想法,思考到话语的背后,隐藏了什么信息。有时候,是对方的一种匮乏表现,才会表现出侵犯,其实,是因为父母也有弱势,才会对孩子施加那样的暴力,他们对自己无能为力,然后用情绪这些东西,转移到我们的身上。

如何看待情绪,对我们很重要。觉察会发现,事发时候的情绪,在事后看来,那些生气,那些歇斯底里,其实都是被当下的不清醒,催化出来的。情绪会伤人,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和觉察,有认识,有觉察,我们就会留意彼此,缓解冲突。

面对父母的一些强制,我们也要懂得保留自己的边界,在对方面前保留自己的原则,这不是抗逆,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态度更加明确,也是为了让自己守住自己的信念。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父母干涉和控制,是因为我们软弱,因为坚持自己很困难,我们不能维持自己的界限,就被“趁虚而入”,这是我们没有原则和边界的一种软弱。

软弱是一种无能,听上去很凌厉,却也强调了软弱的痛处。软弱很容易造成立场的缺失,也会造成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适当的强硬,不是一种过分,而是明确自己态度和心意的原则性声明。此刻的软弱,就是一种引来伤害的无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就会招致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然后去调整改变。

以上是调整情绪和状态的一些想法,可以起到缓解和隔离的效果,最最重要的事——是想办法找到自我价值感。

拥有自我价值感,就不会再想着要去死掉,也不会希望通过对别人好的方式,得到别人的好。有了自我价值感,我们会默认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需要父母的特意认可。有了自我价值感,我们会拥有自在的自尊和自信,不会去渴求别人的好,而是会自然地获得别人的好,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对别人有了积极的影响。

喜欢我们的人,会因为我们是自己而喜欢我们,会对我们好的人,也只是,仅仅因为我们是自己,而对我们好。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特意去对别人做什么,只需要对自己做什么。

我们该做的,就是重新去认识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天赋优势,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爱好的事物••••••去找到那件发挥自己独特优势的事。那件让自己有力量的事,会让自己获得自我价值感。

不要质疑有没有这样一件事,了解了,寻找了,去尝试,然后用持续的行动,让自己本来存在,但是被掩藏了的力量,发挥出来。它会磨砺我们,也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一旦我们拥有了自我价值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东西,其实很多。而我们就是要通过那一件有力量的事,把那些东西表达创造出来,这样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到别人。自我价值感,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可以成全自己,也会帮助到别人,帮助别人不是慈善,也不是奢望,而是一件自然并列的事。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是顾影自怜的人了。

如果我们不一样了,我们关注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不一样了,过去的伤害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能伤害我们了。

如果我们的声音足够坚定,就可以为自己发声。

重要的是,找到真实有自尊的自己。

往期相关文章:

用你的敏感,长你所长 | 情商几何

写给那么敏感的你  |《愿》——致予最敏感的性格类型

痛苦,是来渡我们的 | 情商几何

如果感到人生总是充满痛苦和消耗,要放弃吗? | 与读者书

你的悲伤,对你很重要 | 情商几何

我们澹荡追逐的一生,不过是征服自己而已 | 情商几何

情绪不仅仅是情绪,它还是我们自己本身 | 情商几何

你的缺点,本身也是优点 | 情商几何

自在的自我价值,如何去看见并认同? | 情商几何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

相关文章

  • 如果我们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不一样了 有时候,我们的伤害会特别的莫名其妙,比如父母对我们的伤害。 本来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关系最紧密的...

  • 如果我们没有结婚,如果我们分手了

    如果我们没有结婚,如果我们分手了。我想我会离开这个城市,忘记这里的一切。我想我需要一次远行,让我忘记,让我放下,然...

  • 如果没有我们了

    从前,爱不需要证明 后来,我们努力证明爱的存在 最后,我们分开了 如果,再没有我们了也没有证明的必要了从前,爱是不...

  • 如果我们见面了

    如果我们见面了 我们去散步吧 把肚皮吃圆了 手牵着手 找一条不宽不窄 不算热闹不算安静的路 边走边说 如果我们见面...

  • 如果我们结婚了

    如果我们结婚了 我带你一起去看西藏的拉萨 和你相依等纳木错的夕阳西下 一起看晚上10点的太阳高挂天空 一起走进圣殿...

  • 如果我们结婚了

    我等的那个人,我想告诉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我们结婚了,我会把你的父母同我的父母一样善待,这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多么...

  • 如果我们分手了

    如果我们分手了,那一定是因为那些你百年都不的一见,除夕都不一定会和你说新年快乐的所为的朋友而失去最爱你的人 如果我...

  • 如果我们分手了

    粘着一个人好累啊 喜欢一个人也好难 如果以后我们分手了 那就找一个粘着我的女朋友 我们互相黏着 省得一个人说想你显...

  • 如果我们分手了

    如果我们分手了 我就去剪光头

  • 如果我们八十了

    隔壁的老奶奶八十岁了,一个人独居,身体也挺硬朗,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喝,儿女都离得不太远,时不时的都来看看她,也许...

网友评论

  • 珍视内心的柔软:读完咿呀小姐的这篇文章,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共情能力”的力量!😜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爱与痛的起点,因为彼此的太在乎,所以这层亲密关系格外敏感脆弱。我们的父母生来也是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好父母,更何况,每一个年代,都有着不同年代的特殊性,唯有学会用“共情能力”把我们自己代入到父母的成长经历中,换位客观地去理解父母本身的缺失和局限,选择原谅并接受,尝试从我自身而改变,或许才能渐渐圆满、缓和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我们可以把“共情力”用在陌生的文字中,为何不慷慨地用在给予我们生命并和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父母身上呢?!所以,咿呀小姐说的对,尝试“共情”,尝试改变自己,这都是良好改变的第一步!👍
    我及我:@珍视内心的柔软 因为小珍珠,我自己又对共情多了一点了解呢,觉得共情不仅仅是对于别人的共情,还有对自己的共情。共情,是人情的工读,也是心与心的互相靠近·····谢谢你呢~

本文标题:如果我们不一样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s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