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要向西方教育借鉴什么?

作者: Jack胡 | 来源:发表于2016-07-14 19:47 被阅读250次
    叛逆不是必备

    一、起底“教育”

    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模式中,有害的概念和标签就很多,今天就以“批判”的风格来揭露那些习以为常但危害无穷的概念、标签以及背后展开的观念——在脑海中对事情的理解对了,做出来的事情就至少对了一半。

    首先,我们经常说父母要“教育”孩子,但父母们对“教育”的认知就有很多陷阱。百度百科里教育的定义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和思维,又有着其独特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非常完备的定义!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却几乎等同于命令、控制、强迫,父母认为因为我有权利和义务“教育”你,所以我说出的话你必须要听;而你还小不懂事,所以你的想法可以忽略。如果注意到了教育的“局限性”和照顾到被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感官维度”(简单理解就是接受方式吧),就知道很多家长观念里的“教育”有多扭曲了。

    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没考虑过自己也是有局限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接受方式、孩子也有他需要被认可的个性,导致的结果是限制成长的作用经常大于助推成长!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教育”定义更直指要点而且简洁漂亮: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可以看出这种把被教育者当主角而教育者做辅助的视角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也导致整体上西方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的效果优于中国,这是不得不承认并需要学习的。

    二、家长的教育困境

    那么对于家长们来说,做到有帮助的教育其实要尤其注意什么?包括:

    我要让孩子明白的东西是他想要知道或者能够接收到的吗?

    我对我要告诉他的东西掌握够完备吗,还是连自己都一知半解?

    我要用什么方式让孩子明白我要说的,直接口头灌输,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引导,还是以身作则地影响他?

    如果孩子没有正面回馈我希望他接收的东西,是我的方式不好,还是他有他独特的想法?

    那么他独特的想法是什么?有没有合理性?让他保留他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什么不好?

    甚至在没什么致命损失的情况下,我可以接受让他自己去体验再帮他梳理整合吗?

    负责任的教育不是对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是简单地灌输与安排,也不是说了就得一定要让他服从,更不是忽略他珍贵的个性!为了剔除中文“教育”字眼中的负面因素,确切地说父母之于孩子的角色是“陪伴成长”。

    三、别拿叛逆做挡箭牌

    再说很多父母把孩子的青春期等同于“叛逆期”,并跟孩子不断较劲。其实,真相是这么说可以美化一下自己的“失败”!为什么?当父母给孩子贴上“叛逆”和“叛逆期”标签的时候,其实潜台词是: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不被接受和欢迎的,孩子对父母的观念和指令已经不认同了、甚至强烈抵制父母了——通常也由于父母想强制改造孩子,而且造成这个局面的全部责任在于孩子,父母自己不用负什么责任和做任何改变!

    父母都是活了三四十年的人,孩子才不过十来岁,却要把一种“失败关系”的责任归咎给孩子,这本身难道不就意味着做父母的“失败”吗?

    而实际上,青春期孩子确实会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但未必注定要跟父母“过不去”——如果有,那肯定是父母要跟孩子“过不去”,所以首先需要反省和改变的是父母自己!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是因为我的原因让孩子“叛逆”了,那又有什么关系?毕竟他是学霸,钢琴九级,比他的同学优秀多了,那我还不算“教育成功”吗?这代表了中国父母的主流态度——我现在逼着他一点,反正也是为了他好,只要他优秀,他恨我都没关系,而且将来他也一定会感激我的!

    只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也是延伸出来的三个观念,这个说法就可以不攻自破:

    孩子长大后对关系的处理能力算不算“优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跟孩子之间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和感情损伤是否可以在未来得到修复?

    短期内看得到的学业和特长优势是否意味着孩子一辈子长期的幸福和成功能力?

    先说孩子的关系处理能力吧,“情商”的重要性已经被全社会认同了,一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一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也必定是首先从家庭里“学习”来的,父母如何与人打交道尤其是父母如何对待自己,非常自然地成为了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效仿上的模板。

    比这个更为重要的是,通常导致父母跟孩子关系恶劣的原因,也是由于父母给了孩子“否定”“消极”以及“控制”的负能量,这直接影响孩子在自己心中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就不用说了。

    因为你不能指望说,先让孩子学好功课和特长,再学习处理关系的能力,所以,孩子不同方面的成长其实是同步进行的,确切地说不管父母是有意识培养还是无意识培养孩子这方面,他们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已经开始“学”了——只是学好还是学坏的区别。

    如果非要比一下关系处理能力和个人优秀程度哪方面更重要,可能关系处理能力还会更重要一些——这意味着孩子今后对人的把控能力和协同能力的高与低,决定着他行走社会能遇到的机会和资源是多还是寡,他与亲近的人之间的感情相处得顺与不顺。通俗来讲,怀才不遇的人很多,“会来事”却混得不好的人很少。

    四、错爱的代价

    再说父母跟孩子之间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和感情损失是否可以在未来得到修复?其实,我们都有父母,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我们可以问下自己: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很多父母对我们的一些很“残暴”很让我们伤心的事情?我们即便是跟现在已经很年迈、已经没有往年“威慑”和“控制”能力的父母,是否可以做到亲密无间、心灵相通?

    普遍来看“犯错”教育孩子的父母几乎是普遍的,成年之后的我们,也普遍可以做到在理性、知识的说服下,在责任、道德甚至面子的框架下,我们或许会告诉自己:父母曾经伤害到我们的地方毕竟“过去”了,我们应该懂事的“谅解”他们并好好对待他们。

    但每每跟他们相处时候出现“似曾相识”的烦躁、抗拒甚至逃避等,我们自己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的困境,甚至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模式居然跟小时候我们被对待而且很痛恨的方式如此相似……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有些过去并没有“过去”,我们所以为的“谅解”依然没有得到深层谅解。也难怪,在时间的土壤里,负能量的东西并不会自动散去,反而是会生长的,甚至已经“枝繁叶茂”。剪,会难受,挖,会刺痛。只有深刻内修的人才能真正“忍着眼泪剥洋葱”走到内心深处修复损伤、圆融自我!

    如此,做父母的能够在当下维持好跟孩子的顺畅关系,就不要轻易损伤他。多年之后,成年的孩子在回忆童年、少年的时候,唯一能够抚慰心灵的也就是那些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而最为伤悲的是,无论如何找不出任何快乐的回忆……

    最后,再来看一下,父母们最“急功近利”所看重的优秀,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帮到了孩子的幸福与成功。毫无疑问,学业顶级优秀、特长又多又长肯定是加分的,但凡事都有代价,而且从整体和动态来看很难有一边倒的结论。

    比如说学业好,必定容易考上好的高中、大学,也因此可以学到好的专业、得到好的文凭,在职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基本是有保障的。但往往也很容易止步如此,他们鲜有巨大的创造性的成就——而本可能在别的教育环境下,可以发挥禀赋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凡事都有代价,而且并不是都值得,只符合学校和家长期望而抑制自我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为了在整体上分数都不低的学生中取得拔尖的成绩,基本上孩子要挤压本性的玩乐和兴趣方面的时间,把它在功课上(也不排除少数顶级聪明的孩子用较少时间也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其实很辛苦很压抑。

    他们在最应该对世界进行充分探索和尝试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包括获取更广阔的知识、找到并发展自己特别的兴趣、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自主选择并为之努力和负责等等,往往这些都是一辈子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属于一个人一生最终“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投入全部精力在学业上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做法和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本身不擅长学校的学习方式,或者学得很辛苦的时候,孩子是很损耗内在能量的。

    五、时刻警惕危险信号

    今天用了比较长的篇幅“批判”了存在中国家长脑中非常普遍的两个概念、标签以及三个观念,但其实父母对孩子有害的标签其实是无处不在、无影无形的,如果都用同样的思维路径去认知和觉察,终究会被发现和破除。

    每当孩子的表现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的时候,每当自己想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时候,尝试“否定”自己、反问自己,认真理解孩子行为和反馈的动机和合理性,你就会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格局,不但对孩子好,也是提升了自己——这大概是做父母的高境界意义所在吧。

    在拥有孩子的那一刻,父母们通常都是带着兴奋和期待,相信自己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育儿准则,不管效果如何,有的父母还能十年如一日“贯彻”自己的那一套。但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套是好是坏基本上就有了答案,考官就是孩子自己。

    就不说孩子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至少对自己的成果是满意的,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顺畅的。但当青春期孩子表现出的负面信号,同样也是最后一次“警告”父母,必须要改变自身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了!

    在近几年我们接触的几百个青少年能量专案中,见到了各种各样有“问题”的孩子,同样,也见到了各种各样有“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发现,孩子的成长话题是一个充满岔路和陷阱的系统工程。

    虽然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无证可考、没有实习还不能辞职的长期“工作”,但大多数父母都低估了这个工作的“艰巨性”。实际上你需要空杯的持续的学习心态,需要对待爱人般的耐心与细致,更需要自我修行的虔诚和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家长要向西方教育借鉴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vq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