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山东很多的村民吐槽,当地自家的养猪场所被关门,整个县找不到接手猪崽的地方,所有养猪场所被拆除。
这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迟迟没有得到纠偏。直到猪瘟的肆虐加上大范围无差别拆除养猪的场地,造成猪价插上了翅膀一样往上飞,这一轮乱作为之风才被刹住。并且政府对重新开始养猪的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中央指令层层下达后,地方的文件就变了味。地方上习惯于对中央的指令多一层或少一层理解,个中缘由很值得反思。
环保是我们所有人认同且支持的目标,可再好的目标,也必须以有效可行的方式去实现,而不能在中央的大旗下,胡为妄为。
这些乱象证明,很多地方的现状,无法平衡环保所面临的种种矛盾。
客观而言,环保非常考验地方的综合治理能力。虽然各地的现实情况存在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当地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些“污染大户”可能也是当地的“税收大户”、“就业大户”,要短期内得到高效治理,很可能会伤筋动骨。因为迟迟找不到突破口,在环境考核的压力之下,地方就可能在考核期临近的时候搞“一刀切”,临时抱佛脚。追求的不再是污染的根本问题,而是先应付考核再说。
这么做的后果,短期来说是对民众生产生活造成干扰,长期说无助于环境的改善。
正因如此,生态环境部的评价是“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环保的种种问题,而是要改变地方上人的认知,改变人的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的问题。
近些年国家一直强调要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环保就是很重要的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就是“共治共享”。环保不只是地方上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地方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重新定位自己监督者的角色。
环保需要考虑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地方应该多征询民间的意见,工作就能做到更精准、更细致,社会阻力就会小很多。
如果分阶段有侧重地治污是靠谱可行的,那就可以制度化、常规化,而不需要短期野蛮突击。
所以,地方出现“一刀切”乱象,深层次原因就是地方无视问题本身,而只看到问题上面的考核目标,没有决心和耐心,去权衡各方矛盾,无法在处理现实矛盾的过程中提高地方治理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提高地方的社会治理能力,环保才能走出“一刀切”的恶循环,找到真正的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