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冬夜里,我们全家坐在炕上,围着一个大笸箩搓玉米。父亲负责“钏玉米”,就是利用一个特制的玉米钏子,将玉米棒子先钏掉几行粒,这样我们就好往下搓玉米粒了,我们通常是左手拿着父亲钏过的玉米棒子,右手用一个玉米瓤子去搓,这样避免了磨手,效率还比较高。父亲会一边干活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父亲爱读书,家里全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父亲农闲时百看不厌的,书都被翻的很厚了。在漫长的冬夜,我们就听着父亲绘声绘色的讲着评书搓玉米。我们也会热烈的讨论着其中个个人物的狡诈和忠奸。我听完父亲讲的,还出去给小伙伴儿们讲。我们还将三国人物按武功排行,“一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威四关(关羽)五马(马超)六张飞七黄(黄忠)八夏(夏侯惇)九刘备,刘备之后一大堆”,小时候经常念叨着这段顺口溜,直至今天还没忘却。
全家辛苦上十天半月的,搓下的玉米粒就足有几麻袋了。父母舍不得花钱去机器房(农村专门靠用机器加工米面,按加工量收费的人家)。父亲就领着我们把玉米推到村里的碾房,在这里加工不用花钱,就是碾成的面要比机器房加工的粗的多。在碾房需要自己出力推碾子的,这是比较辛苦的活,通常是我和弟弟一圈圈推着碾子,父亲负责往碾盘上填玉米粒和不断翻动被碾扁的玉米,每次刚开始时会觉得很轻松,我们几乎是小跑着,碾砣迅速滚动着,不断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碾面的过程很枯燥,弟弟一般跟我推一会儿,新鲜劲儿过去了,觉得不好玩了,就去一边玩去了,这时妹妹就会帮我推。父亲会不失时机的教导我们,干活要匀着劲儿,才能持久,也不会感觉冷。
磨一袋玉米面要大半天的时间,往往累的筋疲力尽。父亲通常让弟弟把磨好的玉米面先送回家一些,母亲就可以用新玉米面给我们做吃食了。记得弟弟当时就五六岁的样子,背着小面袋儿,颠儿颠儿的往回走,很滑稽可笑的样子。看着弟弟远去了,我们就一边推碾子一边猜测母亲会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这时就不感觉累了。
记得一次磨面完毕,回到家中。母亲做的“一锅出”,在大锅四周贴上玉米饼,中间炖的土豆块儿,放了很多汤。看得出母亲特意比平时多放了些猪油,我们一人一碗土豆汤,就着新鲜玉米面饼子,吃的真是香啊,父母端着碗乐呵呵的看着他们的五个孩子狼吞虎咽的吃相,满脸幸福神情!
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正是父母的勤俭乐观使得光景越来越好。正是父母的勤俭乐观,我们家那些年贫困的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如今,玉米饼子再也没有昔日的香甜,土豆汤的鲜香已经不足以吸引我了,可是父母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