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内每天都能进步1%,那么到年末时我们就能进步37倍,相反如果是退步亦是如此。所以说小小的好习惯或坏习惯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变化。这个数字就是复利的奇迹,也是习惯的力量。相信选择改变自己习惯的人,一定都想改变自己,至少是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也许是为了减肥,也许是为了学习技能,也可能也会有一些坏习惯的困扰,但我想更多是的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出形成习惯需要四步骤。这四个步骤写得非常详细,同时也有可操作的方法。看完这本书,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靠着毅力去苦苦支撑去做一个改变,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又会松懈下来。就像健身,疫情期间因为在家呆着无趣,就开始天天锻炼身体,跟着keep做运动,一坚持就是2个月,按照21天就可以培养一个习惯的说法来看,我应该已经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后来因为生病几天,导致后面几个月都没有运动一下,再上称的时候,已经多了10斤。现在才知道,健身并不是我养成的习惯。
首先,培养习惯到底是为了什么?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找到自己身份发的目标,到过程改变,直至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下面介绍下形成习惯的四大步骤:
一、让好习惯显而易见
将我们培养的习惯整理成标语或者制定自己的计划清单,贴在显而易见的地方,书房、床头,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只有足够多练习,大脑才会形成下意识的形为。不断的叠加好习惯,在已有的好习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好习惯。这正是“每日进步1%”进步的叠加效应。自我控制只是权宜之计,自我控制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可能会抵抗一两次,但不可能每次都能克服欲望,改善所处的环境,让好习惯的提示显而易见,远离不良习惯。
二、让好习惯更有吸引力
渴望是一种缺乏某些东西的感觉,找到培养习惯的根源,欲望是什么?给目标增加吸引力。将喜欢的事和要培养的习惯绑定在一起,习惯叠加+绑定喜好的公式,比如想要做更多的锻炼:在拿出手机后,就要跳绳100个,做完后我可以浏览下朋友圈的最新动态。
一个人的坚持是枯燥的,当加入一种文化或者是一个拥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做起来会更有动力。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树立一个目标,把它和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让孩子把培养好习惯的目标和兴趣相结合,会让目标更容易实现,通过兴趣的吸引力让形成好习惯成为孩子自己渴望的东西。这是利用人类对某些刺激的天然渴求,用习惯来唤醒多巴胺反馈回路。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某本书,就可以让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阅读这本书。
三、让好习惯变得简单易行
科学实验证明,一件事情如果简单易行,那么人们去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如果事情有一定的难度,就会影响坚持下去的几率;如果很难,就很容易被放弃。培养好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大目标分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小目标的难度不要超过能力圈,否则做着做着发现做不到而放弃。比如,培养阅读习惯,将每晚睡前阅读变成只读一页,做运动30分钟变成拿出我的瑜伽垫。这些微小的举动,却是养成习惯的决定时刻,从最小行为的两分钟开始,慢慢推进。
四、好习惯令人愉悦
书中总结到:最令人满意的感觉之一是进步的感觉。当完成阶段里的小目标,要满足一下自己最想做的事,最想吃的东西。
保持习惯的关键是要有成就感,哪怕只是细微的感受。即时奖励,会对我们的行为有促进作用,分泌多巴胺。这就需要我们给保持习惯的前三个定律的行为找到一个即时奖励,在习惯动作结束后及时体验到愉悦,才更有可能再次重复这些行为,顺利的养成习惯。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以前看到关于坚持的话题都是鸡汤文,只是一时的安慰自己,或是刺激到自己要去坚持,但没有方法,而《掌控习惯》从细微的小细节着手,从开始做事的念头开始,分析好习惯和坏习惯的不同养成方式。每天早给自己画个简单而美美的妆,已经是个习惯,养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好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