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已经火了至少半年了,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这是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真是惭愧,总不能及时感知当下。
知识付费最火的就是“得到”了,我把其中的20个专栏总结了下,想搞清楚,人类的需求千千万,他们到底想满足了人类的哪个需求?
最终我分为了3类:
一、面向家长类
1、果壳:让孩子具备研究的能力,其实是一个现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2、Dr.魏:面向对脑科学、认知科学及儿童发展学感兴趣的人;
3、老浦:教你认字;
4、郝广才:让孩子会写作文。
二、我是神龙,说出你最想实现的愿望吧
1、卓老板:让你拥有科学思维、独立思考能力;
2、万维刚:让你具有精英意识;
3、熊毅:让你拥有合理稳固知识构架,获取知识又快又深;
4、薛兆丰:经济学思维精华,让你洞穿世界;
5、刘润:学一点商业知识,让你洞察世界;
6、吴军:让你一眼洞穿世界;
7、何帆:让你拥有大局观,洞悉全局和未来趋势;
8、吴伯凡:让你拥有更高视野,为自己增值;
9、超级个体:提升你的个人领导力,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10、王烁:让你升级现代思维模式,并学以致用;
11、关系攻略:让你会处理关系;
12、李笑来:让你变有钱(笑来老师就是厉害,总抓重点)。
三、非强需的需求或我也不知在主打什么的需求
1、和菜头:让你对这个世界感到有趣。
2、雪枫音乐会:让你会听歌,能品味艺术。
3、李翔:帮你静心筛选的商业信息,不知在满足什么需求。
5、王煜全:让你更懂前沿科技。这里不能说非强需,而是说受众窄。
好了,我们看一下成绩单:
订阅数量高低除了跟IP影响力有关外,还跟目标用户的需求是否痛有很大关系,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得到”中绝大产品属于第二类,它并不提供英语、公务员考试等技能培训,而是教你如何提升自我等看来几乎没什么用、但据说能改变人的领域。
真的能改变人吗?能改变的比例有多少?它是不是假学习?我不知道,目前也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数据,或许有用吧,但效果这种事情太难量化。
是不是假学习,拿我这个个案来举例吧,其实我是一个知识重度付费者。我最早有一个理念,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的大脑,所以一看到什么“教你如何一周了解一个行业”“成长的7句话”等话题,就热血到不行。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很多人都这样,原来知识生产者就是在抓人们的这个心理……真是一不小心就被套路。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句话:所谓的成长,就是逐渐发现你跟大多数人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的过程。
好了,说重点,听了那么多课,有用吗?我的直观感受是,没啥用吧。
最好的学习模式是什么?我想起一个场景:有私教陪伴的健身。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习,最需要的还是在即时反馈中,你不断地练习。古典老师说过一个观点,学习最重要的是721原则:1分用在学习上,2分用在消化上,7分用在练习上。
我认为中国古时候的私塾是最健康的教育模式,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当然最佳配置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学生,你有一个智慧的老师,一个喜欢挑衅你的同学,一个你要不断教他的小徒弟。
而如今的知识付费,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在满足你想得到改变的诉求。但最终呢?这些都成了“听过的很多道理”。想想吧,我们每次看到一个干货,都会点赞、收藏,觉得遇上了一个宝,但是那篇文章可能就永远地躺在你的收藏夹里了,等你下一次又看到一个干货贴,又会兴致勃勃,点赞、收藏,循环往复……
按照这样的发展,未来市场上的人逐渐会明白一点:速食是满足不了一个人的学习的,学习从来都不应该是轻松的。健身房中,如果你的私教让你每次都站着进去,跳着出来,那你就可以换教练了。
另外,你发现没有,现在一谈知识付费,各种平台又开始充斥“斜杠青年”“成长改变”“快速成长”“受益一生”等字眼了,是不是陈安之式的阴影要出现了?
现在的大V们,不过是给你讲一个事情,而你最终是否真的改变了,他们是不承担责任的,他们不可能像古代私塾的老师一样,拿鞭子抽你。而这就是整个机制尴尬的地方:你从这里购买的,大多时候只是一个愿望。
所以知识付费没出路了吗?也不是的(起码现在赚钱得让人眼红),虽然一篇文章,一个观念很难改变人,但大部分人的改变还是可以通过监督提醒来完成的。私教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这一点,你最近心情不好,挤不出时间,他可以不断提醒你(你不训练他没业绩)。这一点不要觉得不重要,人的惰性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克服的,关键时候,我们需要别人伸手拉一把。
所以,知识付费之后的机会在哪里?我认为过了这一波“假学习”热,更重运营,有人监督,给你反馈的知识服务会有机会,这个方向比得到更重,比课程更轻,就像古时私塾式的服务。比如熊猫书院,通过建立班级群,以读书小组相互激励,让会员之间监督提醒的项目,就挺不错,短短3个月就盈亏平衡了。
在知识付费的大风中,这将会是一个小风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