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秋天,我有幸在德国Düsseldorf实习过一段时间。在一次中国游客旅游行为市场调研中,偶遇一家低调的门面,橱窗里展示着精致的皮草大衣。我把额头贴近明净的橱窗盯着价格牌,试图通过价格来判断这家商铺的定位。
果然,那价格与全球顶级奢侈品定制大衣的价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去欧洲之前,就听到不少说法:藏在街边巷尾的高端奢侈品定制店铺,店面装修低调简约毫不起眼,但是定制手艺代代传承,定制品价格高昂且供不应求。
我带着些许忐忑的心情从旁边的小门进到店里。店铺里边光线充足,风格简约,一位银白色短发,颇有些岁数的女设计师正在一家大衣上摸索忙活,她的肩膀上正挂着皮尺。
具体的对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强烈地感受到欧洲手工定制市场犹如流淌了千年的一条河流,安静美好,水草丰茂,生机勃勃。
那位身披皮尺,面容祥和,说话优雅从容的女匠人对自己的作品有十足的珍视和自豪感。这种珍视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衣饰传递给低调的受众,让她们心甘情愿为之支付高昂的费用而满心欢喜,甚至心怀感激。
这就是匠人的价值。
01 “劳动之兽”+“创造之人”=“半兽之人”
说起匠人,总是容易使人联想到虔诚专注的表情,真诚朴素的劳作精神,令人珍视的精湛技艺。可喜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珍视匠人的价值。
但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当奥本海默团队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原子弹,之后的古巴危机并差点引发核子大战的时候,理查德·桑内特的老师汉娜·阿伦特认为制造事物的人往往不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并因此提出“劳动之兽”和“创造之人”的区别,认为“劳动之兽”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只管完成任务,而不考虑其他,作为“劳动之兽”的上司而不是其同事的“创造之人”则对物质劳动和实践进行讨论和判断。汉娜·阿伦特是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等。
理查德·桑内特认为阿伦特的区分是不对的,因此写下了《匠艺》这本书,为了证明自己的老师上述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也为了证明自己做研究的指导思想:“制造就是思考”,所以我戏称这本书是为“半兽之人”申诉而著。
桑内特认为“劳动之兽”也许可以充当“创造之人”的向导,说白了,就是要感性地认识制造过程中,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我们更好地理解物品的制造过程,就可以过上一种更具人性的物质生活,就可以把物质制造得不那么可怕”。
02 关于这本书:匠人、匠艺及匠艺活动
图片源自网络
这本书分为匠人、匠艺及匠艺活动三部分,不少地方蕴含很多匠艺有灵且美的哲思。匠人本身代表了很多不可被忽视的东西,譬如耐心、隐性知识,应对阻力、处理问题、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等等,这一切都能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为生活提供各种可行的方案。
“每个优秀的匠人都会展开具体实践和思考方式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慢慢演变成持续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在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节奏”,“技艺本身绝对不是一种和精神活动无关的机械性重复”。
这再次反驳了阿伦特的观点,匠人不单只是“劳动之兽”,他也在进行“创造之人”的思考和判断。
桑内特视野很宏大,引用的例子既来自中世纪的金匠行会,也来自现代的科学实验室。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时空交错地编排案例,涵盖音乐、建筑、烹饪、生物实验、现代科技等等,并且也采用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表述和比喻,所以读起来还算好理解,举几个例子:
在匠艺部分,桑内特认为在工作时遇到阻力和模糊未必都是坏事,每个匠人都必须从这些经验里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去和它们作斗争。
这让我想起在《权力的游戏》第三季里,兄弟会的人在看Arya射箭的时候蔑笑道:“你永远不要去瞄准,才能射中。”跟作者在书中举射手练习射箭为例,如出一辙:“别试图射中靶子!”
技术娴熟的匠人能凭自己的直觉完美地完成一件作品,这是一种应对模糊甚至借助模糊而不断练习完成作品的能力,很好地说明看所有技能都源自身体的实践,而想象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技术的了解。
用形象的说明书论述语言描绘身体动作的重要性时,他比较了诉诸通感、场景叙事、寓教于喻三种撰写菜谱的方式。其中本肖太太的“阿尔比费拉鸡”菜谱的写法被他称之为大师之作。本肖太太是这么写的:
“死去的孩子。做好让他重生的准备。用土把他填满。当心点!他不能吃太饱。给他穿上金色的外套。为他沐浴。给他温暖,但要小心。孩子晒太多阳光会死的。给他戴上珠宝。这是我的菜谱。”
在毫无上下文的情况下,这段话读起来就有点毛骨悚然,但这其实是一段用比喻传达意思的菜谱:
死去的孩子(鸡)。做好让他重生的准备(去骨)。用土把他填满(填充馅料)。当心点!他不能吃太饱(不能填充太多馅料)。给他穿上金色的外套(涂抹烧烤汁)。为他沐浴(准备炖汤)。给他温暖,但要小心。孩子晒太多阳光会死的(烤炉温度设置在130摄氏度)。给他戴上珠宝(烤好之后,给他涂上甜椒酱)。这是我的菜谱。”
形象的说明文字将匠艺与想象力联系起来,这些语言工具,如今已经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安装机器,组装宜家家具等等。
在书本的第三部分,桑内特提出了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观点:匠人的动机比才华更重要,过度地想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可能会伤害到工作本身。所以,如果我们失败了,更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控制不好心态,而不是因为缺乏能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能力是相同的,而且这些能力的大小也差不多,这意味着我们都可以变成优秀的匠人;导致人们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是他们追求质量的动机和欲望”,“对质量的痴迷会让工作本身承受一丝不苟的压力”、“完美主义是一种行为陷阱”、“把工作做好的能力几乎是人人皆有的;这种能力最初出现在游戏里,后来在工作中演变成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学会把工作做好能够让人们更善于自我治理”、“匠人倒并不缺精神资源,然而更容易控制不住那种想把工作做好的冲动;社会可以对匠人落井下石,也可以施以援手”。
03 全民皆匠人的时代
我们早已迎来一个尊重匠人价值的时代。作为一名甜品控,举个身边的例子,就蛋糕而言,不少手工定制蛋糕店都拥有稳定而又忠诚的客户。
确实,这些日产有限、价格高于连锁蛋糕店的蛋糕、甜品总是能以精致的造型,异常好的口感让味蕾上瘾。
更可贵的是,据我了解,很多手工作坊的蛋糕师并不因为积极的市场反应而盲目地粗制滥制,每日接单都有限度,保证每一个卖出去的蛋糕都是经过精心烤制。出品有限但是好吃,反而圈起了一众粉丝,通过口碑宣传获得一波又一波汹涌澎湃的吃货,从而建立起小作坊式的品牌。
这是一个重视匠人价值、崇尚匠人精神的时代,匠人精神里蕴含的特质,在这个大浪怒吼翻滚向前的浮躁社会里,犹如深海里一股静流,低调但是能量巨大。
桑内特也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愿我们都带着匠心,让创作变成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