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

作者: 迎恩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23:14 被阅读0次

         

          连接无处不在,我连接,所以我存在?最近在工作之余杂乱地听了几本书,我突然间好似找到了一条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今天就拿出来捋一捋。

          第一本是《幸福的曲线》,有关中年危机的话题,中年危机有时无关个人家庭、经济好坏,是缺乏了幸福感,或幸福感较低,总之是幸福感出现了问题,据作者调查了多个国家的数据发现,中年危机是人群中的大概率事件,与地域和文化无关,甚至连黑猩猩也有,作者的调整数据显示“以20岁的青年时期为起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大约在40-55岁之间到达最低点,之后又会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此时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远远超过中年时期,甚至还高于20岁时的水平。”这个也挺好理解,年轻气盛,出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愚勇去面对未知,有时会盲目乐观,年纪渐大,吃的亏多了,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开始谨慎行事,曾经的“宏图伟业”碰撞现实,难免产生失落感,一方面是潜藏在内心对年华逝去,韶华不在精力不济的无奈,另一方面是上小老下有小的社会责任压力导致了危机感。美国和27个欧洲国家抗抑郁药物的销售数据表明购买这类药物最多的人群年龄是40-55岁,显现的曲线刚好和幸福曲线的U型模式相反。当人生行至后三分之一,人们已经接受一些不能改变的现实,不再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内心更为平和也更易发掘身边的美好,重新找回了幸福感。这就是幸福的曲线,而谈到幸福感不得不说存在感,有存在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所以就想到了下一本书《缺爱》。

          据李南南解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个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所以,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存在感,就像是精神世界的地基。一旦它垮了,这个人的精神,也会濒临崩溃。所以,维护自己的存在感,就等于是在夯实精神世界的地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只是每个人建立存在感的方式不同,有的寄予人与人之间,有的寄于人和物之间,比如创作,通过创作把你的精神世界展现在外人面前构建间接的连接而建立存在感。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辛格先生让小镇上各种角色的畸零人都感觉他们是被尊重,被认可,被聆叫,被懂得。何谓畸零人,就是那些内心总感到孤独不被理解的人。因为辛格先生是一个聋哑人,人们只要对他说话,他就会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还写了一句话:“我是个聋哑人,我懂唇语,跟我说话无须大声。”小镇上的人们感觉他很完美,连他是聋哑人这一点,也是完美的一部分。因为他不能说话,只能倾听,而且,在人们对他说话时,他需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的脸才能真的“听懂”他们的话,他总是微笑着,在恰当的时刻,他会拿出一只银色的铅笔,在纸上写下他的回应。这不就是通过人与人的连接找寻存在感的第一种形式。而第二种形式我在《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听到了范本。八十岁以后,季老每天清早四点起床工作,连续完成了《糖史》等几部开创性学术大作。我想晚年的季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与世界的连接彰显存在。

          听完这几本书,我还是想起开头那句话,“我连接,所以我存在”。作为普通人,还是要多多“低头看书,抬头见人”,通过联接去创造价值,找寻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li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