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408:
宜阳县董王庄乡赵坡小学教学点
12月19日,职评讲课答辨完成,返家,路过樊村镇摩天寨。是时,冬日下午,暖阳高照,风儿无踪,心中无事,时光还早,遂兴登高望远之志。
此寨,已从旁过多次,早有登高揽胜怀古之意,虽有此心,但无此暇,今日得机,以了小小心愿。
远望摩天寨,只见层层坡田之上,上有一山,一道通天石级,修在山之正中,直达山顶,山顶之上,矗立一小庙。道路与山势配合,颇有巍峨之意,俨俨然有大神座落之庄严。摩天寨之称倒也名副其实。以前读县内名宿乔先生之文,知此处乃古迹鹿蹄山古城所在。觉得此山有形势,有故事,值得一览。后又读此文,发觉应该是前面的半坡山而非此山,心里还隐隐认为应该为此山。
停车路边,见衰草茂密,恐谁不小心扔个烟头危及车的安全。山脚路边停着三辆车,必有游人光顾。沿着山脚下的水泥路,东西走向,建有一排平房,供奉财神等等,还有几间住房,几位守庙老人住其中。从山脚拾级而上,但见两旁衰草茂密,与一路上光秃秃的山坡大不相同。虽然山上树木稀少,但能把这些草保护得这样好,亦足见山之威,神之灵。在干燥的冬日,保护几尺深的荒草比保护树木难度更大,稍不小心,就有神山变火山的危险。树极少,小灌木多,山坡上不少巨石矗立其中。
一边沿石级攀登,一边数数,大概有二百多级,每级20厘米,山大概有50米高。石级修的极为粗糙,宽窄不一。一定是周边村庄的善男信女集资所修,有如此规模也难得了。从建筑的形势,亦可见山神之神名,传播之范围,局限于周边几个村而已。
经过几次休息,终于喘着气爬到了有庙的地方,首先见一高台,高台下有三洞敞开,如神灵接纳众人之意。高台的柱子上钉着一块铭牌。介绍此处为宜阳县第一批文物,此山为樊村镇与锦屏镇的界山。山上有石城故城遗址,据《水经注》记载为北魏时所建。原古城有三级石墙。这样来说,并非乔先生所提的夏商时期的古城了。
穿过高台下的圆洞上行。有几座小庙散落于山顶之上,有关帝庙、无生老母庙。有七八个行人在此游览。庙宇小而破旧。庙宇的大小,很多时候我觉得是按照人的生活条件来修建的。附近村庄、山上的庙宇,其房屋的形制大小,基本上等同于现在一户人家的房屋大小。这其实也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因为庙宇就是善男信女集资所建,其财力必不甚广,常常要建成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房屋,以供奉神灵。看上去基本上与每一家的住房类似,或大些或小些。在古代,如果是皇帝佬出面盖的庙宇,往往按照皇宫的形制来建,这就是他心中所谓的最好的房屋了,神明也应该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此处的房屋略显破旧,主要的原因恐怕不是财力所限,而是这座山太高了,就是备齐建筑材料,要运上山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牌子上所讲的石墙倒是有,但是没有它上面说的那么多,可能很多埋在地下吧。看着这两米多宽的石墙,不由得想起古代的人们,他们在山顶上就地取材,开凿巨石,成千上百的人,挥汗如雨,砌成三米多高的城墙。
终于站上了山顶,山北是一处悬崖,十分陡峭。立在山顶,整个宜阳县城,便可尽收眼底,雾蔼之中不甚清晰而已。往南看,山谷起伏之中,乡村星罗棋布,樊村镇就在东边不远处。像极了在卫星地图上看到的村庄、田地、道路的样子。西北即半坡山所在处。此处为登高望远之好去处。
山顶有巨石,十分方正。庙前有两口水井,有几根水管通往山下,里边并没有水。
摩天寨,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一个军事建筑。遥想古时候,人们在山峰高耸之处,用巨石大树修建山寨。在古代,周围的山头应该树木茂密。在民间传说中,此山顶上有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槐树,长得实在太高了,以至于碰到天宫中的冰块,冰屑纷纷落下,成为人间圣药。山高林密,作为一个关隘防御之地,倒十分恰当。北面是悬崖,其余三面是陡坡,确实是易守难攻之处,山顶倘修建一石台高耸,周边50余里便可以尽收眼底,非常便于瞭望敌情。乱世之中,这也是一个百姓躲避战乱的好地方。偶遇匪徒来袭,也可以躲于石城之内坚守几日。
读乔先生写的鹿蹄山古石城之战时,心中有一疑问,古城之上,水源来自何处,其粮食来自何处?如此山虽然易守难攻,但也极易被围困而断水断粮。可能古代的气候和现在不一样,山上应该到处林木茂密,有林便有水源。此山、鹿蹄山都只能作为一时之军事堡垒而已,先民生产耕耘之地还在于下面的沃野千里。如果现在附近的山头植被保护的很好,十几年后,倘重见林木茂密之象,倒也显得河山处处锦锈。茂密的树林虽然看着无用,其实无用之中有大用,现在光秃秃的山,让人觉得缺乏生机,太过荒凉。自然界生命力量的循环,草木那是不可缺少的神奇一环。
战乱纷繁,铁马金戈的日子已经远去,此山现在倒是一处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唯一遗憾的是树木稀少,还没有被开发。下山途中遇一男子拿着金箔香火等物,在关帝庙处虔诚供奉。此山高耸雄伟,是周边村庄善男信女供奉神明的极好所在,神明居于高处,更便于查明世间善恶,有助于彰显神明威力。此山神庙,略显破旧,未能充分发育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山势过于单薄,北面即是悬崖,山前无河,山也并不是太高,而且荒草多树木少,不足以彰显神明雄浑阔大之能。不似灵山、东山之背山面水,树木奇特,依托层峦叠嶂,风水极佳。此山实际上是一座孤山荒山,孤山之上水势极弱。无水无粮,所以护庙之人难以居住。此处虽有种种不便,不能成为大山名刹,但作为周边村庄的供奉神明之处以,亦足以彰显威德,护持百姓了。
此山实在堪称一座风景独特之山,虽然不是心中所想样子,倒也可以称得上摩天寨了。顺级而下,又见山上的百草茂密。山脚之处,岩石裸露,竟是黄色的花岗岩之类,倒也十分优美。与山北到处可见的石灰岩,明显不同。上有一尺厚的土壤层,倘加以保护,树木倒也可以长起来。
如果有了秀林,有了水之灵动,再加上山形胜,有庙宇,故事多,此山虽然小巧,开发得当,也足称得上一方名山了。
网友评论